1937年的夏天,五台山的风还带着些微凉意,崎岖山路上,四头毛驴的蹄声敲打着碎石,把午后的寂静敲出细碎的缝隙。梁思成扶了扶眼镜,镜片上沾着山间的水汽,他望着前方云雾缭绕的山峦,手里紧紧攥着一张临摹的敦煌《五台山图》,图上“大佛光寺”四个字被指尖摩挲得发皱。身旁的林徽因裹紧了薄外套,尽管山路颠簸让她脸色发白,眼神却亮得像藏了星子——他们要找的,是那个被日本学者断言“中国早已不复存在”的唐代木构。
此前多年,关野贞的言论像根刺扎在每个中国建筑学者心头。那些年,他们踏遍大江南北,从北平的古寺到江南的亭台,见过宋元的精巧,明清的繁复,却始终没寻到那座能证明大唐营造智慧的殿堂。直到敦煌壁画里那抹模糊的檐角闯入视野,他们便带着孤注一掷的决心,一头扎进了五台山的深山中。
毛驴在山门前停下时,夕阳正斜斜地挂在西边的天际,金红色的光洒在佛光寺的殿宇上,给灰瓦镀上了一层暖釉。梁思成率先跳下来,快步走向那座最高大的殿宇——东大殿。还未走近,便被它的气势震住:没有明清建筑的雕梁画栋,却凭着简洁的轮廓透出一股磅礴的力量,单檐庑殿顶的曲线平缓舒展,檐角微微上翘,像展翅欲飞的鸿鹄,正欲划破这山间的暮色。
“就是它了。”林徽因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她抬手拂去额前的碎发,目光紧紧锁在大殿的斗拱上。那些斗拱硕大得惊人,几乎占了柱高的一半,层层叠叠地架在柱顶,撑起深远的屋檐,出檐竟达近四米,在地面投下宽大的阴影。这种“斗拱雄大,出檐深远”的模样,和他们在古籍里读到的唐代规制分毫不差,可谁也不敢轻易下定论——毕竟,寻找唐构的路上,他们已经失望过太多次。
当晚,四人在寺里借宿。一盏油灯悬在梁上,昏黄的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梁思成铺开纸笔,开始绘制大殿的平面图,莫宗江和纪玉堂则整理白天测量的数据,林徽因则捧着从寺里借来的碑刻拓片,逐字逐句地辨认。油灯的火苗忽明忽暗,映着他们疲惫却专注的脸庞,窗外偶尔传来几声虫鸣,更显山间的寂静。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们便又来到东大殿。梁思成搬来梯子,爬上殿内的梁架,手里的相机快门声在空旷的大殿里格外清晰。林徽因则仰头望着梁底,目光一寸寸扫过那些蒙着灰尘的木构件,希望能找到能证明年代的蛛丝马迹。殿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漂浮着木屑和灰尘的味道,那是时光沉淀的气息。
“快来看!”突然,林徽因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梁思成连忙从梯子上下来,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在距离地面七米高的一根梁底,隐约能看见几行墨字,因为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却依然能辨认出“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几个字。几人瞬间屏住了呼吸,林徽因找来纸笔,小心翼翼地把字迹拓下来,指尖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
他们立刻去殿前的经幢旁,那座经幢早已有些残破,宝盖和幢顶都已缺失,只剩下斑驳的石身立在那里。纪玉堂蹲下身,用布轻轻擦拭经幢上的刻字,莫宗江则拿着尺子仔细测量。很快,经幢上“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映入眼帘,更让人狂喜的是,经幢末尾清晰地刻着“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是唐代的!真的是唐代的!”梁思成忍不住喊出声,眼眶瞬间红了。林徽因靠在经幢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嘴角扬起释然的笑容。那一刻,山间的风似乎都变得温柔,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们身上,仿佛是千年前的大唐,正用这样的方式,回应着他们跨越时空的寻觅。
后来林徽因在回忆里写道:“夕阳的余晖照在大殿的匾额上,一眼望去便觉年代久远,却没想到,它竟真的来自那个我们魂牵梦萦的大唐。”是啊,这座东大殿,始建于北魏,历经唐会昌灭法的浩劫,却在战火中幸存下来,默默矗立在五台山的深山里,一立就是一千多年。它见证过盛唐的繁华,也经历过岁月的沧桑,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平面采用金厢斗底槽形式,内外柱等高,这种规制,在当时的中国,仅此一例。
站在东大殿内,抬头望去,梁架结构简洁规整,没有多余的装饰,却透着一股浑然天成的大气。那些木构件相互咬合,严丝合缝,仿佛是大自然最精妙的馈赠。阳光从殿外进来,照在墙上的壁画上,尽管壁画已经有些褪色,却依然能看出唐代画师的精湛技艺。殿内的佛像庄严肃穆,仿佛正用慈悲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前来瞻仰的人。
如今再去佛光寺,站在东大殿前,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千年的震撼。檐角依旧微微上翘,保持着“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唐风古韵;斗拱依旧雄大,撑起深远的屋檐,守护着殿内的宁静。只是,每当想起1937年那个夏天,想起梁林夫妇骑着毛驴翻山越岭的身影,想起他们在油灯下彻夜工作的专注,想起他们发现墨字时的狂喜,心里总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是庆幸,庆幸这座唐构没有被历史遗忘;是敬佩,敬佩那些为保护古建倾尽心力的学者;更是自豪,自豪中国还有这样一座建筑,能承载起千年的文明记忆。
有人说,东大殿是“中国古建的活化石”,可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矗立在那里,用木构的纹理诉说着大唐的故事,用檐角的曲线勾勒着盛世的轮廓。每一次凝望它,都是与大唐的一次对话,对话里有盛世的气魄,有营造的智慧,也有传承的坚守。
不知道当你站在佛光寺东大殿前,看着那穿越千年的檐角,会不会也想起1937年的那个夏天?会不会也在心里追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多少像东大殿这样的文明瑰宝,曾被遗忘在角落?而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守护这些跨越千年的传承?#波仔聊古建筑#
更新时间:2025-09-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