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一限制,日本要到5500米深海挖矿,能逃出中国“掌控”吗

2025年7月初,日本官方宣布将于2026年1月启动一次前所未有的海底资源试采,目标明确:在太平洋南鸟岛附近5500米深处开采稀土资源。

众所周知,中国稀土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尤其是战略资源中的重稀土领域,中国几乎是唯一掌控者。

日本之所以铤而走险,正是想挣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问题是,海底5500米深处真的是日本的“出路”吗?

时间回到2010年。钓鱼岛事件爆发后,中日关系骤然紧张,中国一度限制对日稀土出口。

当时的日本几乎被逼至科技工业“断粮”边缘,眼看着高端制造业——无论是汽车电机,还是风电涡轮、军用雷达——都被卡了脖子。

从那一刻起,日本便开始悄悄谋划:不能再把命运交到中国人手里。

他们先是从供应链端做文章。大力扶持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搞了一套“澳洲采矿+马来西亚加工+日本采购”的国际分工体系。

这招确实有效,把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从当年90%降到了50%左右。然而,“救命的那一半”却至今还握在中国手里。

这“致命的50%”,恰恰是重稀土。

轻稀土全球很多地方都有,中国北方、美国、澳洲都能产;但真正高价值的重稀土——比如用于高性能钕铁硼磁体中增强性能的镝、铽——几乎全球只有中国南方能稳定提供。

原因就在于地质结构特殊,中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矿含量高、易提取,这种矿全球罕见。

意识到这点,日本转而将目光投向一片更深更远的领域——海底。

从2011年起,日本中央大学教授加藤泰浩牵头,开始在太平洋海域系统性勘探。

他们发现,深海沉积物中居然富含重稀土,尤其是在南鸟岛以南2500平方公里区域,稀土氧化物总量预估达1600万吨,其中镝和铽的储量可分别满足全球使用700年与400年。

这无疑是一个堪比“油田”的发现,尤其对一个资源贫乏、又对中国“天然焦虑”的岛国而言。这片海底被日本称为“救世主矿区”,也迅速被纳入其国家资源战略。

于是,“地球号”钻探船登场了。

由日本海洋开发研究机构(JAMSTEC)主导建造的“地球号”被赋予重任,专门用于深海钻探。

从2017年开始,日本已在2470米深度做过一次泵送试验,取得初步成功。但真正的挑战远比想象中复杂。

别看中国“深海勇士”号下潜7000米都能自如活动,但要想在5500米深的海底进行大规模稀土资源开采,这与科研下潜完全是两码事。

首先是压力问题:深海水压高达每平方厘米600-800公斤,相当于数百头大象同时踩在一个人的手掌上。

其次是海底的淤泥流变性极强,像黏稠的“流沙”,设备一插进去可能拔不出来。

更大的问题是:你抽上来的泥浆如何快速分离出稀土?日本至今仍在研发高效低耗的分离系统。

即便能分离,庞大的处理系统也要随船部署,整个系统的能耗与稳定性都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这就造成一个现实困境:日本即使技术上突破了,还要面对成本、效率、环境审批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显然,海底稀土虽多,可被日本所忽视、或者说故意模糊掉的是:离真正投入工业使用差得远!

要明白,稀土开采不是终点,提纯、冶炼、分离、合成、成品制造……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高的技术与配套产业。而这恰恰是中国真正掌控稀土命脉的地方。

中国不仅矿多,而且链全。从上游矿山到中游分离提纯、再到下游永磁体、荧光粉、储氢合金、激光材料,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国家。

别说日本,就连美国也曾在重启稀土开采后发现,离了中国的中游分离企业,什么也干不成,最终还得把矿石打包送回中国加工。

这才是“稀土霸权”的本质——不仅在资源,更在体系。

当然,日本不是没有优势。他们在稀土材料的“用法”上确实有些突破,比如磁体成型、纳米改性技术等。但这些技术依赖的原材料大多仍需进口。

即便未来真的能从深海开出几吨矿石,也必须先搭建起配套的冶炼、提纯、加工系统,而这又是一个耗资巨大、动辄十年起步的产业工程。

更关键的是,日本在深海开采稀土,很容易大规模破坏海洋生态,一旦大规模开采扰动沉积层、破坏底栖系统、释放重金属,后果可能是无法挽回的生态灾难。

所以无论怎么看,日本此举都更像是一次“技术豪赌”与“战略姿态”,而非现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场博弈中,真正最大的赢家还是中国。因为中国已从“资源型国家”悄然转型为“技术与产业型国家”,就算不出口稀土原料,也可以靠永磁体、电机产品控制市场终端。

这才是日本必须面对的真相:中国控制的不是某一块矿,而是整个未来产业链的“起点+路径+终点”。

结局其实已经写在了逻辑里:深海或许真能挖出稀土,但技术的深度、产业的完整性、时间与成本的维度,终究不是日本可以一跃而过的深渊。与其“逃离中国”,不如正视现实。

因为——逃得出矿,逃不出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科技   中国   稀土   日本   深海   海底   资源   永磁   技术   产业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