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对二战历史的认知近年来呈现三大显著变化:
一是从“欧洲中心”转向全球视野。
传统叙事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为起点,聚焦诺曼底登陆、珍珠港事件等,长期忽视亚洲战场。随着全球史观兴起,学界开始反思这一偏狭视角,强调战争的全球联动性。
二是日益重视中国对二战胜利的重大贡献。
三是重新定义二战起点,越来越多学者主张将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二战开端,美国学者安德鲁·N.布坎南在《全球视野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53)》中明确提出,日本侵华标志着全球战争的爆发。
这一认知转变的背后,既有全球史研究范式发展的推动,也与中国自身抗战史研究的深化密切相关。我国在抗战史料的系统整理与开放、高质量学术成果的持续涌现等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有力推动了国际学界对中国抗战史的深入研究与重新评估。
例如,《南京大屠杀档案》经系统编纂后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显著提升了中国抗战史的国际影响力;各地档案馆大规模开放抗战时期军事、外交与社会档案,并推进数字化进程,为中外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基础。同时,对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社会动员等深入研究,也深化了国际学界对中国抗战持久性与组织力的理解。
然而,当前二战史观仍然面临一些严峻挑战。例如,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个别国家美化侵略战争并篡改历史教科书,选择性遗忘战争责任,部分学术研究趋向去政治化,模糊侵略与反侵略的正义界限,更有某些势力将历史记忆工具化以服务地缘政治。在此背景下,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尤为紧迫。它不仅是还原历史、尊重事实的学术要求,更是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捍卫战后和平秩序的时代使命。
专家观点↑
王健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全文链接:
学术圆桌 | 坚持正确二战史观,不仅是学术问题
原标题:《重新定义二战起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任思蕴
来源:作者:王健
更新时间:2025-09-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