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东官方公众号11月12日凌晨爆料,截至2025年11月11日23:59,京东11.11成交额再创新高,下单用户数增长40%、订单量增长近60%,但具体成交额数值并未公布。在星图数据显示全网双十一累计销售额同比大幅回落的背景下,京东这组“亮眼”数据背后,是真的消费力回暖,还是平台数据披露的“新选择”?

今年双十一的行业底色其实并不乐观,星图数据显示全网销售额仅10026亿元,较去年的14418亿元大幅下滑,综合电商平台销售额更是同比下降30.9%。
有趣的是,不只是京东,天猫今年也仅表示“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同样隐去了具体GMV,淘天方面曾回应称“GMV太笼统,不想用数字诠释好坏”。
这似乎意味着,电商平台们正在集体告别“唯GMV论”,转而用用户数、订单量、服务满意度等更细分的指标来展现大促成果。
京东的增长数据并非无源之水。其背后离不开两大核心驱动力:一是下沉市场的持续突破,京喜自营今年已为京东拉取1.5亿新用户,像舟山带鱼这样的产业带商品通过直采模式卖出数万件,中浩水产副总经理夏彬皓就坦言“京喜每月能为公司增加100万元左右销售额”;

二是新品类与新服务的爆发,AI平板成交额同比增长200%,家电以旧换新订单增长超90%,京东外卖入驻200万家餐厅后,头部餐饮品牌日均订单量增长13倍。这些多元业态的增长,显然为订单量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订单量近60%的增长,是否完全等同于消费力的提升?这值得打个问号。今年京东全品类补贴至高2351元,手机电脑叠加政府补贴低至5折,低价策略明显加码。
同时,采销直播订单量增长150%,直播间的小额订单可能进一步拉高了订单总数。而星图数据显示,传统热门品类如服装、化妆品普遍下滑,京东3C数码核心品类成交额也同比下滑17%,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平台不愿公布总成交额——订单量的高增长可能与客单价的下滑形成了对冲。
联想集团余尚奇的话或许能提供另一个视角,他提到与京东通过C2M反向定制的游戏本“开售即登顶”,这种供应链深度融合的模式,让品牌和平台实现了双赢。
京东的超级供应链确实在发挥作用,APP活跃用户增长居行业首位,服务满意度达78.06%位列第一,这些都说明其用户体验仍有优势。但在电商征税新政实施、30万中小商家零成交的行业背景下,京东的增长能否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共赢,还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
你今年在京东11.11下了几单?是大额刚需消费还是小额凑单?你觉得平台隐去成交额的做法,是更务实还是不够自信?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本文信息与数据来源:
http://m.toutiao.com/group/7571517431928078863/?upstream_biz=doubao、
https://cj.sina.cn/article/norm_detail?url=
http%3A%2F%2Ffinance.sina.cn%2Fstock%2Fjdts%2F2025-11-12%2Fdetail-infxahps6932002.d.html、
http://m.toutiao.com/group/7571424175445803547/?upstream_biz=doubao、
https://m.sohu.com/a/952045023_115571/)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