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阿拉伯人,却纷争不断?伊斯兰教的教派互撕是主因

同为阿拉伯人,却纷争不断?

人口4.2亿的阿拉伯民族,为什么却分裂1300多年?

有人把矛头指向西方,说是殖民留下的祸根。也有人怪罪石油,说是资源让兄弟反目。

但如果往深里看一层,会发现:阿拉伯世界之所以分裂不断,伊斯兰教内部的教派冲突,才是最核心的结构性原因。

需要明确的是,伊斯兰世界不等于阿拉伯世界,它涵盖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三大民族,且伊斯兰教不只是单纯的宗教信仰。

更是一套深入社会治理、生活规范的社会制度,这种复杂性也为后续的分裂埋下伏笔。

一、撕裂的根源,并非全是外部阴谋

很多人习惯性地把阿拉伯世界的混乱归因于外部势力干预,尤其是1916年的《赛克斯-皮科协定》。

当时英国外交官马克·赛克斯与法国外交官弗朗索瓦·皮科在地图上用尺子和铅笔,把奥斯曼帝国的中东领地“平均分配”。

这种不顾民族、部落、宗教的“直线划界”,确实留下了隐患。

但问题是,撕裂早在这之前就已经存在。

公元680年,伊拉克的卡尔巴拉发生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穆罕默德的外孙侯赛因被乌玛亚王朝所杀。

这场事件,直接导致了伊斯兰教中两大派别: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永久分裂。

从那之后,这两个教派一直在争夺“谁才是正统”的话语权,互不相让。

即便到了2025年,教派冲突依旧没有缓和。也门的什叶派胡塞武装,与逊尼派主导的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冲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两边都是阿拉伯人,却因教派不同而兵戎相见。更值得注意的是,自 1258 年阿拔斯王朝终结、阿拉伯人被踢出权力圈后。

他们在政治实体上逐渐 “返祖” 为部落形态,就像《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呈现的那样,连统一的国家架构都不复存在

二、宗教仪式变成了“信仰边界”

伊斯兰教被认为是一个团结的宗教,但它的内部却因为极度的仪式性,反而形成了“标签化”分裂。

每天五次礼拜、斋月、朝觐,甚至朝觐回来的穆斯林还会穿纪念衫四处走动,成为一种身份标识。

这些仪式本意是加强信仰,但当它成为“判断你是不是虔诚信徒”的标准时,就容易激发群体之间的对立,尤其是教派之间的“互不认可”。

不过,阿拉伯民族并不是没有试图团结过。

20世纪中叶,埃及总统纳赛尔曾掀起一股泛阿拉伯主义浪潮。

1956年,他收回苏伊士运河,成功对抗英法联军,一度被视为阿拉伯世界的民族英雄。

他提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把埃及和叙利亚合并;还创办“阿拉伯之声”电台,向全中东输出民族主义思想。

但好景不长,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用了六天打败了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联军。纳赛尔神话破灭,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也随之解体。

纳赛尔之后,卡扎菲、萨达姆也都试图成为“统一者”,但都未能善终。他们的失败,并不仅仅是战略失误,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伊斯兰教的“封印先知”教义,注定无法容忍新的精神领袖出现。

穆罕默德是公认的“最后的先知”,这被定为教义。任何现代人物一旦被神化,就会被质疑为“异端”。卡扎菲、萨达姆、纳赛尔,他们不是不够强,而是“强得不合教义”。

这就导致一个悖论: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文化背景,甚至同一个祖先,却因为宗教解释不同,宁愿开战,也不愿妥协。

教派之争、仪式狂热、封印先知,这三重结构,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循环:无法容忍异端、无法接纳新英雄、也无法构建真正的共同体认同。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阿拉伯民族不想团结,而是他们被一个教义体系困在了历史的死胡同里:信仰让人靠近真主,却让人远离彼此。

这不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哪个国家的错,而是一套制度性逻辑,在不断重演自我撕裂的剧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历史   伊斯兰教   阿拉伯人   教派   主因   纷争   阿拉伯   先知   教义   埃及   中东   穆罕默德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