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填四川,为何湘南的宝庆、衡阳和永州迁到巴蜀的特别多?

近段时间,我写了几篇“湖广填四川”的文章,很多热心的读者留言,让我又对移民的溯源有了很大兴趣。

关于移民的缘由和大时代背景,我在前面文章已经说的比较清楚了,大家也可点击文后的链接阅读,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为何移民巴蜀地区的人口来源中,湘南一带的人特别多,尤其是宝庆府(今邵阳市和娄底市)迁出去的人口特别多?这些天,就有不下十位移民后裔留言或者跟我私信沟通,说他们祖上是宝庆人。

纵观湘南地区移民到四川,有两个特点:时间相对集中于康熙中后期和乾隆前期(1700~1750年);移民的去向相对于集中于今重庆,川南的泸州和宜宾,川西的成都、乐山一带。

我们先来说说时间点。

康熙四十七年(1708),湖广提督俞益谟上奏:“湖南衡、永、宝三府百姓,数年来携男挈女,日不下数百口,纷纷尽赴四川垦荒,盖以本省人稠,无可耕之土也。”

在我查找到的族谱和读者的留言中,他们祖先于1700年,1704年,1711年,1727年,1735年等这几个年份移民的特别多。这是什么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政策因素。

清廷的《招民填川诏》是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颁发的。在此之前,四川巡抚张德地曾奏请“招民实川”,刚刚实施就被“三藩之乱”打断,四川人口又锐减了一次。1688年,移民实川又开始启动,但只是小规模的进行。直到《招民填川诏》,把四川官员招揽移民入川多少和政绩挂钩之后,湖广等地的民众才大规模入川。古代政策的推行往往要滞后几年才见效,1700年,湖广填四川形成了第一个小高潮,当年移民约10万人。

雍正五年(1727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这是移民的第二个高峰,原因是雍正强制推行移民。雍正的做法一方面可以缓解湖广的人口压力,另一方可以配合“改土归流”,降低重庆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

乾隆乾隆中前期(1736年-1750年),是移民的第二个高峰,主要原因是湘南一带人口到了临界点,朝廷放开了对川西的垦荒。

朝廷鼓动湖广的老百姓去四川垦荒,并以免除若干年田赋的优惠政策作为奖励。但是,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不是到了万不得已,一般都是不愿意背井离乡的。

因此。我们来说说第二个原因,为什么这时候湘南的移民们愿意去四川种地?

这一时期,老天对湘南百姓太残酷了。

以我老家邵阳为例,衡宝走廊地带是有名的干旱地带。笔者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时期就是抗旱,还有为争水发生的械斗。这时候都已经有水库了,农业最大的敌人还是干旱,以至于老家现在还能看到高达几十米,用于输水的悬空渡槽。

我查阅了一些气象资料,如《清朝前期湖南灾荒概况》,从顺治到乾隆年间,湘南一带连年大旱,是历朝历代旱灾爆发最频繁的时期,在150多年时间里,没有旱灾的只有44年。如康熙三十年(1695年),湖南湘乡有五个月没下雨,这对于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地区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宝庆府志·灾异》记载:“康熙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07-1709),连岁大旱,田畴尽赤,民食草根树皮,殍死者十之三。”

湘南一带的居民愿意移民的四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人口密度超出了土地承受能力,人地矛盾达到顶点。

湘南的地形特点就是山多田少。清朝康熙晚期,宝庆人均耕地为1.8亩,远低于全省2.7亩的平均水平。笔者小时候,家里的耕地为人均0.7亩,也才刚刚够吃,这还是杂交水稻和化肥农药的功劳。

明末清初,宝庆等地已经经历了一次大移民,即江西填湖广。这些移民后裔,经过三百年的土地兼并,又分化的厉害。到了康熙年间,已经有70%的农民沦为了佃户,没有自己的土地。移民就能有自己地,当然是个绝好的机会。

耕地本来就少,一遇到旱灾水灾,移民逃荒反而是个好的选择。

湘南宝庆、永州和零陵一带的农民愿意移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清初“苗乱”还是比较严重。 雍正初城步、绥宁苗民起义,《清史稿》载:“官兵剿抚,焚寨百二十,汉民避祸西迁者众。”

土地少,自然灾害连年,社会还不太平,湘南的百姓自然愿意移民到四川。

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为社会宝庆等府的农民愿意迁居泸州等地。

根据《四川通志》的记载,清初,泸州的荒地达到了60%。朝廷把泸州作为“川南首垦区”,移民每户额外补贴耕牛一头。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泸州等地和宝庆等府纬度差不多,耕作方式也一样,移民无须适应自然环境就可以立即开始生产。不仅如此,宝庆移民还带去了桐油种植和苎麻纺织等技术。

不仅如此,宝庆的移民还推动了巴蜀其他行业的发展,四川乐山的五通桥区曾经有一条宝庆街,就是清朝初年由宝庆人建成的。迁徙到四川的宝庆人发现这里盐井资源丰富,就扎根这里开掘盐井,经营盐灶。凭着吃的苦,霸得蛮等精神,宝庆人的晒盐业越做越大,最终,汇集在这里的宝庆人建房子、会所,并形成了一条街道,被称为“宝庆街”

有资料说,四川泸州约有18%的人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过来的宝庆府人后裔。川东广安和川南宜宾、泸州一带,也有很多人像现在的邵阳人一样,称呼爷爷为“嗲嗲”(dia dia)。我比对一一下四川泸州和湖南邵阳的姓氏,位居前列的姓氏也有很高的重合度。

最后,我来补充一下前几天我推测出的宝庆移民入川路线,再增加一条。这条路线是我综合了很多史料得出的一条最便捷路线。

具体路径是:宝庆→洞口(或者武冈)→翻越雪峰山→洪江(走沅水水路)→麻阳→凤凰→花垣茶峒古镇(陆路)→秀山→酉阳龙潭古镇→酉阳龚滩古镇(接着乌江水路)→彭水→涪陵。

到了涪陵以后,移民可以溯江而上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回顾一下明清移民史,这些移民也颇为艰辛。明初的江西填湖广,几兄弟分开,一些人到了宝庆;移民们在宝庆安定了三百年,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又有人移民到四川。

时间转眼又过去了三百年,三百年前是一家,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这都是为了生存啊,也许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坚韧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7

标签:历史   宝庆   湖广   永州   衡阳和   移民   泸州   雍正   康熙   乾隆   湖南   旱灾   人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