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土豆的“妈妈”是番茄!那“爸爸”又是谁?

说到土豆和番茄,你会想到什么?

是快餐店里蘸着番茄酱的炸薯条,还是热气腾腾的番茄土豆炖牛肉,或者说闲暇时用来打打牙祭的茄汁味薯片?

蘸了番茄酱的炸薯条

图源:newsbreak.com

如果有人说,番茄是土豆的祖先,你会不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图源:小高带你玩AI

近日,我国研究团队在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上发表了这一“耸人听闻”的研究成果,引发不少关注!

餐桌上的茄科家族

曾有这样一句调侃:东北名菜“地三鲜”是茄科大杂烩,因为其主角——土豆(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茄子S. melongena)和青椒Capsicum annuum)都是茄科(Solanaceae)植物。

东北名菜“地三鲜”

图源:图虫创意

番茄(S. lycopersicum)当然也是,毕竟人家也叫“茄”。这不难理解,毕竟茄子、西红柿和辣椒都是头上戴帽,肚里一团籽的果实,土豆吃的是地下块茎,但果实也长这样。

土豆果实剖面,很像番茄

图源:harvesting-history

茄科蔬菜多以果实为食用部位,被统称为“茄果类”

图源:goutandyou.com

那么,谁是土豆最近的亲戚呢?

首先排除不属于茄属(Solanum)的辣椒。然后茄子也可以排除了,它的叶子和花都是单生的,与土豆区别很大,况且茄子原产印度,和原产美洲的土豆籍贯不同。而番茄和土豆都原产美洲,都有羽状复叶和成串生长的花,显然关系更近。

土豆的叶、花和果实

图源:antropocene.it、ar.inspiredpencil.com、

NC State University

番茄的叶、花和果实

图源:garden.org、
socfindoconservation.co.id、周明玮 摄

生物学家在对大量茄科植物的遗传信息进行进化分析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与马铃薯(马铃薯组Petota,107种)演化关系最为接近的类群,就是番茄(番茄组Tomato,17种)!基本可以确认,这两个经常一起上餐桌的美味蔬菜,本是同根生。

常见茄科植物进化树简图

图源:根据参考文献[3]绘制

土豆的身世之谜

但是,还剩下一个最显而易见的问题:番茄没有块茎

让我们先看一下马铃薯的块茎是如何发育形成的。马铃薯植株的基部会长出一些根一样的地下茎,它们的顶端逐渐膨大并积累营养物质,形成我们食用的块茎。

马铃薯的地下茎和块茎

图源:ar.inspiredpencil.com

马铃薯地下茎顶端发育成块茎的过程

图源:参考文献[2]

于是有了一个合理的猜想:马铃薯先演化出地下茎,再从地下茎上演化出块茎。而在茄属植物中,除了马铃薯以外,只有一个叫做类马铃薯(Etuberosum,3种)的类群具有地下茎,只不过它们的地下茎顶端不会形成块茎,而是像竹笋那样钻出地面,长成新的枝叶。

类马铃薯的地下茎顶端发育成茎叶,而不是块根

图源:splainer.in

研究者测序并组装了许多马铃薯、番茄和类马铃薯完整而精细的基因组(全部遗传信息),利用这些数据做进化分析,终于真相大白了:马铃薯是杂交起源的,妈妈是番茄,爸爸是类马铃薯

基因组数据生成的进化树,

可见马铃薯源于番茄和类马铃薯演化支的融合

图源:参考文献[1],周明玮 译注

研究者对块茎发育相关基因的来源进行了追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基因既有来自番茄的(如GI、SP6A、LFS),又有来自类马铃薯的(如PHYB、IT1、TCP),甚至有些基因(DRN和CLF)是两者的“嵌合体”。总之,我们吃的土豆,是由马铃薯的两个祖先贡献各自的基因,协力创造的新器官

破坏DRN和CLF基因后,

马铃薯的块茎变小或消失

图源:参考文献[1],周明玮 译注

那么,除了给我们提供了美味可口的食物,块茎的出现,对马铃薯本身有什么好处吗?

“进击”的土豆

分子进化研究显示,番茄和类马铃薯在约13~14百万年前分道扬镳,随后在约8~9百万年前杂交形成了马铃薯。

由于生殖隔离,“初代”马铃薯或许可育性较低。而块茎可以发芽产生新的“克隆体”植株,为初来乍到的马铃薯保存了一线生机,直到它恢复了可育性,回到演化的轨迹上。而此时它的家乡,正发生着沧桑巨变。

目前马铃薯和番茄尚无杂交成功案例,

但其体细胞融合可获得“合体”植株,

只是非常衰弱畸形,既不长土豆也不结番茄

图源:参考文献[4]

大约6~10百万年前,由于地质变迁,巍峨的安第斯山脉拔地而起,纵贯南美洲西部。对于适应了温和湿润气候的番茄和类马铃薯来说,相对寒冷、季节性干旱的高原山地令它们望而却步。

这时,马铃薯的块茎就有用武之地了:地下的块茎储存了大量的营养和水分,足以熬过寒冷或干旱的季节。当条件适宜时,块茎萌芽,抽枝展叶并开花结果,通过种子产生遗传变异丰富的后代,同时植株产生更多的块茎,复制自身。

连绵的安第斯山脉是印加文明的摇篮,

也是土豆、笋瓜、藜麦、羊驼等作物和家畜的故乡

图源:adventure-life.com

既能块茎繁殖,又能种子繁殖,是土豆生存演化的法宝

图源:lizzieharper.co.uk

凭借着顽强的块茎两种繁殖方式的双保险,马铃薯迅速在南美洲开枝散叶,占领了祖先难以企及的高山草甸、季节性干旱的森林和草原,不仅遍及了南美南部温带的广阔区域,更是一路北上,一直扩散到美国南部。

在广泛的分布与杂交带来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加持下,马铃薯迎来了物种多样性大爆发,其物种数量多达107个,千奇百怪的块茎形态令人咋舌。这是它在南美西部偏安一隅的两个祖先——番茄(17种)和类马铃薯(3种)望尘莫及的。

马铃薯、番茄和类马铃薯的分布

图源:参考文献[1],周明玮 译注

土豆丰富的品种,多数只在原产地有种植

图源: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土豆演化过程总结

图源:参考文献[1],周明玮 译注

数千年前,在寒冷的安第斯山脉的的喀喀湖畔,迁徙至此的人类与马铃薯第一次相遇了。自此,凭借着美味高产的块茎和强大的适应性,马铃薯走进了印加人通往天空的梯田,走进了寒冷的欧洲北部,走进了干旱的黄土高原,走上了我们的餐桌,甚至跻身主粮的范畴。

当我们在餐桌前享用软糯可口的土豆时,不妨遥想一下,它最初是在百万年前一个远在天边的角落,在一颗番茄中孕育的。

一碗香喷喷的番茄炖土豆,真正意义的“原汤化原食”

图源: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1] Zhang et al., Ancient hybridization underlies tuberization and radiation of the potato lineage, Cell (2025),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5.06.034

[2] Tang, D., Jia, Y., Zhang, J. et al. Genome evolution and diversity of wild and cultivated potatoes. Nature 606, 535–541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822-x

[3] Wu, Y., Li, D., Hu, Y., Li, H., Ramstein, G.P., Zhou, S., Zhang, X., Bao, Z., Zhang, Y., Song, B., et al. (2023). Phylogenomic discovery of deleterious mutations facilitates hybrid potato breeding. Cell 186, 2313-2328.e15.

[4] Melchers, G., Sacrista´ n, M.D., and Holder, A.A. (1978). Somatic hybrid plants of potato and tomato regenerated from fused protoplasts. Carlsberg Res. Commun. 43, 203–218. https://doi.org/10.1007/ BF02906548.

[5] 《时蔬小话》,阿蒙 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

作者 周明玮

上海海洋大学

生物学专业研究生

策划制作

科学审核:寿海洋 上海辰山植物园高级工程师

策划&责编:小小蒲公英

审校:张雪容、徐湮

文章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投稿吗?投稿请戳lvluotougao@sstm.org.cn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8

标签:美食   番茄   土豆   爸爸   妈妈   马铃薯   块茎   地下茎   参考文献   安第斯山脉   果实   植株   译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