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离开浪浪山,出去闯闯。”
2025年夏天,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的这句台词,击中无数人的内心。
在贵州山野,也有这样一个励志的故事——它曾困于荒野,却不甘平庸;它貌不惊人,却心怀瑰宝。刺梨,这个藏在贵州深山中的野果,其成长史诗恰如一部真实的“走出浪浪山”奋斗史,历经千百年沉寂,最终华丽转身,成为致富一方的“黄金果”。
山中岁月,困于“浪浪山”的野果
刺梨的“浪浪山”,是贵州海拔500-2500米的向阳山坡、沟谷与路旁。千百年来,它静静地在这里生长、开花、结果,周而复始。
明末清初吴中蕃在《敝帚集》中就有描述刺梨的《刺花》一诗;康熙十二年前后,陈鼎于《黔游记》中详述:“刺梨野生,夏花秋实,味甘酸,食之消闷。四封皆产,移之它境则不生”;康熙年间,田雯所著《黔书》中补述:“味甘而微酸,食之可以已闷,亦可消滞积”;此后《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刺梨可入药,有健胃、消食、滋补作用,根皮有止泻的功效”。
然而,尽管在诸多古籍与地方志中留名,刺梨却始终未曾真正跨出贵州的崇岭深壑。它像是一个被自然与时间共同守护的秘密,只在当地的乡野集市、灶台药罐间悄然流转。
觉醒时刻,寻找“出走”的价值
走出浪浪山,刺梨的“觉醒时刻”,来自发现其价值的有识之士。
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国家林草局刺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华明表示:“在随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期间,罗登义教授系统分析了170多种水果蔬菜的营养成分,发现刺梨果实含有丰富的丙种维生素(维生素C),并于1943年发表研究论文《中国西南部水果蔬菜之营养研究》。从此,刺梨这个深山野果引起了学界重视。之后他又系统研究了刺梨果实中维生素种类、积累规律、吸收利用率以及其他生化成分与功效,开创了刺梨营养化学的新方向。”
数年前,农学家罗登义教授以一纸《刺梨的生物化学》,把刺梨推上了历史舞台。昔日罗登义的案头孤灯,百年后点燃了燎原之火。刺梨,也终于在此刻找到了“走出浪浪山”的使命。
取经之路,刺梨的“出走”历程
如同电影中小妖怪们组队踏上取经路,刺梨的“出走”也是一条充满挑战的征程。
刺梨,清代主要用于入药,之后民间以泡(酿)酒居多,或者经糖水腌制后直接食用,或经熬煮等方式制成蜜饯。上世纪50年代,有了最早的刺梨加工产品“刺梨糯米酒”,曾一度畅销。
“1951年,贵州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刺梨加工企业‘国营青岩酒厂’,专门加工刺梨酒;后改名‘贵州省花溪刺梨酒厂’,产品为‘花溪刺梨糯米酒’,酿制工艺主要来自布依族民间。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曾销往国内多个省区,甚至出口海外多国。”安华明分析,当时因产业基础薄弱,原料完全依赖野生资源;技术工艺原始落后,规范化欠缺;建国伊始,资金投入有限,甚至还谈不上市场化经营等多方面原因,刺梨产业发展由此受限并几经周折。
走出新路,“野果”身份的蜕变
自从罗登义教授发现刺梨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极高的营养价值之后,贵州大学农学院刺梨专家便于1981年开始调查和收集野生资源,发掘优良农艺性状单株,并进行扦插繁殖和栽培驯化。
经过数年选育和驯化栽培,贵州大学育成“贵农1号”“贵农2号”“贵农5号”“贵农7号”四个品种,其中“贵农5号”“贵农7号”在省内栽培面积占94%左右,在全省初步形成六盘水、安顺、毕节、黔南四个种植核心区,盘州、水城、龙里、贵定等15个产业集聚区。
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下,依托科技与产业链双轮驱动,种植、生产、研发、销售、品牌等全面推进。历史的巨轮,由此转动——如今,刺梨已壮大为贵州的百亿产业,全省种植规模152万亩,综合产值100亿元左右,种植面积、加工产能、产品种类占全国90%以上,成就了贵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异军突起的“山野奇兵”。
“浪浪山”外,科技赋能百年跨越
刺梨真正实现了从山野到全国的跨越。
当我们谈论“走出浪浪山”,我们谈的是刺梨穿越百年的突围,
哪怕生于僻壤,也能走出最振奋人心的模样!
近年来,为驱动技术突破,中山大学、北京工商大学、贵州大学、省天然产物研究中心、中科分子生物等团队完成研究课题44项,贵州省科技厅立项实施“刺梨天麻酵素化果脯成果应用”“刺梨降尿酸功能产品研发研究”等15项,加力推进刺梨功效成分利用、精深加工优化、产品品质把控提升研究。
其中,贵州大学农学院刺梨团队已在该领域深耕数十载,研究覆盖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栽培生理与品质调控、功能基因组学等关键方向。谈及品种与栽培端的未来研究规划,安华明提出三个新方向:
——品种选育升级。自2000年起,团队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手段,结合辐射育种、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创制了千余份突变材料和杂种后代,未来几年,有望选育出果实更大、活性物质更高或者口感更好的刺梨新品种;
——栽培技术简约化。针对目前产业需求,研发完善简约化的刺梨栽培技术措施,尤其是简约化的修剪技术、施肥技术、果园管理技术、机械化采收技术等;
——原料品质突破。研发刺梨果实无籽化处理技术和果实增糖技术等,争取在原料端为改善刺梨口感、提升加工品质及加工效率等提供解决方案。
由此,这段跨越百年的“出山”之路,因科技加持而更加坚实。贵州刺梨,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出“浪浪山”,加快发展、加速提质、加紧突破,走出大山、走遍全国、走向世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圣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梁圣
三审 刘皓
更新时间:2025-09-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