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印度还脏乱差,国土面积狭小,孟加拉国靠什么养活1.7亿人?

文 |林时砚

编辑 | 林时砚

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国际社会评论分析孟加拉国的历史和现状,孟加拉国人口约1.72亿,总面积147570平方千米,都说印度城市卫生状况堪忧,就连被他们奉为“圣河”的恒河里也漂浮着无数垃圾,印度“脏乱差”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然而还有一个国家,它的城市卫生状况可能比印度还要糟糕,到底孟加拉国有多脏?它是怎样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从“扒火车”到贫民窟:孟加拉的现状困局

说到孟加拉,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穷”,这里的样子和20年前的印度差不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摄影师在印度拍的那些画面,在这几乎能原样看到。

国际媒体镜头里常见的“扒火车”场景,其实印度早就很少见了,主要都在孟加拉。

那种整个人挂在火车外面、连车顶都挤满人的画面,每次看都让人揪心,雨季来临前的运输高峰期,这种惊险画面更为常见,这也把孟加拉的贫穷直白地展现在大家眼前。

网上那些触目惊心的贫民窟视频,十有八九也来自孟加拉。

2018年法新社曾报道过拉杰沙希地区的查兰比尔湿地,当地孩子因为雨季洪水没法去普通学校,只能在船上上课。

这些木船不光是教室,还是校车,每天从河边各个站点接孩子。

船上配着太阳能供电的电脑和小型图书馆,每艘能容纳30个学生,现在当地已经有22艘这样的船了。

孩子们的课本都得用塑料袋包着防湿,就算外面下着大雨,船里的课堂也能照常进行。

就算孟加拉最近几年经济涨得挺快,每年都能超过6%,可还是没跳出“世界最穷国家”的圈子。

世界银行2024年的数据显示,孟加拉国人均GDP是2593.4美元,比印度的2696.7美元还低一点,在全世界排第139位,说它是“穷国”真没冤枉。

它的地缘条件也实在太差,整个国家被恒河冲得七零八落,想修点大型基建比登天还难。

加上地处恒河三角洲,到处都是水网,出门常得靠船,那种小木船摇摇晃晃的,速度慢不说,遇到下雨天还特别危险,当地人出门都得提前算好天气。

每年雨季,全国五分之一的土地会被淹没,极端年份甚至有三分之二的区域泡在水里。

辉煌与陨落:被殖民与分裂改写的命运

可谁能想到,历史上的孟加拉也曾风光过,英国没来之前,莫卧儿王朝在这儿搞过土地改革,鼓励农民开荒种地,把农耕经济搞得有声有色。

到了18世纪,孟加拉成了南亚最富的地方,造船和纺织业都是顶流。

当时当地人早把植桑、养蚕、缫丝的技术摸得透透的,光达卡一个地方就有8万多纺织工人,是世界上主要的丝绸产地,欧洲不少贵族穿的丝绸都从这运过去。

造船业更厉害,16到17世纪的时候,孟加拉每年造的船吨位,是北美殖民地的10倍,说是南亚的“工业中心”一点不夸张。

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里测算过,1700年左右,孟加拉的GDP能占全球的4%到5%,不管是人均收入还是生活质量,在亚洲都是上游水平,比当时不少欧洲国家都强。

可英国殖民一来,这一切全毁了,17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拿到孟加拉的征税权,一开始还沿用本地官员收税,但派欧洲人监督,后来干脆搞起了包税制度,把收税工作外包给当地人,五年一承包。

税率从原来的10%到15%提到50%,这哪是征税,简直是抢钱,当地产业一下就垮了大半。

更惨的是1769到1770年,孟加拉闹了场大饥荒。

当时有记载说,老百姓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可东印度公司该收的税一分没少,看着饥民饿死也不救济。

饥荒后东印度公司还把责任推给本地官员,借机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了帮英国本土的纺织业,东印度公司还专门打压孟加拉的手工业。

孟加拉出口的手工品要交重税,英国运过来的东西却免税,结果本地纺织厂一家接一家倒闭,手艺好的工匠没法子,只能去干苦力,以前的“工业中心”慢慢变成了穷地方。

1793年推出的《永久定居法》更是把土地税固定下来,地主可以随意买卖土地,农民被层层盘剥,生产积极性彻底没了。

1905年英国把孟加拉分省,这才让当地人的民族意识醒了过来。

后来印巴分治,信穆斯林的东孟加拉成了东巴基斯坦,信印度教的西孟加拉归了印度,本来一家人就这么被拆成两半。

分治的时候更乱,东孟加拉300万印度教徒要去西孟加拉,西孟加拉70万穆斯林要去东孟加拉。

路上到处都是冲突,抢东西、打人的事儿天天有,《泰晤士报》当时报道说,不少难民走了半个月,连口干净水都喝不上,死在半路的人不计其数,经济也跟着遭了大殃。

独立后的多舛路:从战乱到希望的微光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后,俩国因为领土、宗教的事打了三次仗。

孟加拉当时归巴基斯坦管,自然被印度盯上,水陆交通全被切断,想发展经济根本没门。

本以为跟巴基斯坦成了一家人能好过点,毕竟都是穆斯林,结果西巴基斯坦根本瞧不上东巴基斯坦。

西巴人皮肤白,觉得自己是“高种姓”,东巴人就成了他们眼里的“低等人”。

加上西巴是莫卧儿王朝的发源地,还说自己离麦加近,宗教更“纯”,对东巴的歧视就没断过。

1948年巴基斯坦把乌尔都语定成官方语言,逼着东巴人也用,连泰戈尔的孟加拉语诗歌都不让读,东巴人能不气吗?

经济上更过分,东巴赚的外汇全被西巴拿去用,还把东巴当成原料产地,东巴老百姓越来越穷。

1970年大选,东巴的人民联盟赢了169个席位里的160个,按规矩该由他们组政府,可西巴就是不让,还不让议会开会。

1971年东巴人忍不住了,开始反抗,西巴直接搞了“探照灯行动”,屠杀东巴人。

后来印度趁机出兵,帮着东巴打西巴,同年12月西巴投降,东巴独立成了现在的孟加拉国。

可这场仗把孟加拉毁得够呛,桥梁、工厂全被炸了,农田也荒了,战后又闹饥荒和瘟疫,老百姓日子更难了。

1975年还没安稳几年,孟加拉又发生政变,国父谢赫·穆吉布被杀,之后15年都是军政府掌权。

那时候法律不管用,政策说变就变,没人敢来投资,经济一直没起色。

直到1990年军政府倒台,卡莉达·齐亚和谢赫·哈西娜轮流当总理,经济才慢慢有点好转,可也养出了一群权贵,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2024年8月,哈西娜政府下台,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出任临时政府首席顾问,成了新的掌舵人。

现在孟加拉的问题还不少,比如恒河污染,虽然印度2014年启动了“Namami Ganga”治理项目,投资40多亿美元建污水处理厂,还种了3万公顷护岸林,但上游工业污水还是不断流下来。

2024年孟加拉《每日星报》报道说,流到孟加拉的河水⾥还有不少没法分解的化学物质,渔民打上来的鱼越来越少,河边居民喝了水还容易生病。

不过孟加拉也在慢慢发展,世界银行2025年的报告提到,孟加拉的纺织业出口比去年涨了不少,虽然2026年要从最不发达国家“毕业”,可能失去欧盟免税待遇,但企业已经在调整定价策略应对挑战。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在服装厂找到工作,每月工资虽然不高,但足够养活一家人。

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走了几百年的弯路,相信只要稳扎稳打,少点动荡,孟加拉人早晚能过上好日子,毕竟再难的路,只要往前走,总能看到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历史   孟加拉国   脏乱差   印度   狭小   国土面积   孟加拉   巴基斯坦   恒河   英国   东印度公司   穆斯林   当地人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