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总觉得父母的世界藏着太多“不完美”。爸爸从未打过和骂过我们,妈妈却总是骂我们,偶尔还会扬起手掌,那时我总在心里暗下决心,将来有了孩子,绝不要成为她那样的妈妈。直到自己真的抱着软乎乎的小婴儿,才在某个忍不住提高声调的瞬间猛然惊醒——镜子里那个皱眉的表情、说话的语气,分明就是记忆里妈妈的模样,连带着急躁样,都一模一样。
朋友也曾和我聊起她的妈妈,言语里藏着童年未解的委屈。到了该穿胸罩的年纪,妈妈从未主动提起;第一次来月经时,她手忙脚乱,只能偷偷观察同学、模仿她们的样子,连卫生巾的用法都是自己摸索着学会的。那时候她认为妈妈不合格,不懂关心、不会引导,直到自己成为妈妈,才突然读懂了那份“缺席”背后的真相:母亲的青春期,或许也曾独自面对这些生理变化的慌乱,没有人教过她如何应对,更没有人告诉她该怎么把这些事教给女儿。因为她妈妈的妈妈很早就不在了。
我们总在长大后才慢慢看清,原生家庭的印记从来都不是刻意的伤害,更多时候是上一代人的“身不由己”。他们从贫瘠的岁月里走来,自己的童年本就充满缺失,既没被好好教过如何表达爱,也没学过如何处理情绪,只能凭着本能去养育孩子。那些我们曾耿耿于怀的“不够好”,或许已是他们认知里能给出的最好。
有人说原生家庭的阴影会伴随一生,但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困在过去的遗憾里,而是学会与自己和解。就像朋友说的,成年后的我们,其实拥有了重新养育自己的机会——饿了就好好吃饭,难过了就允许自己哭一场,想要的东西在能力范围内及时满足,把童年没得到的温柔,一点一点补回来。
我始终相信,父母早已把他们认知里最珍贵的东西捧到了我们面前。所谓的“原生家庭伤害”,更像是一道需要我们自己跨越的坎,而不是用来责怪的理由。当我们学着放下执念,试着站在父母的角度回望他们的人生,就会发现:那些曾让我们困惑的瞬间,早已在时光里悄悄变成了理解;那些我们曾发誓“不要成为”的人,最终却让我们活成了更懂爱的模样。
往后的日子,既要带着这份理解继续向前,也要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温柔地对待每一个情绪里的自己——这或许,就是对原生家庭最好的“告别”,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成全。
更新时间:2025-10-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