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米其林在官网公布了首版全球酒店指南,给全球近百个目的地的2457家酒店颁发了“星钥”,按照标准分成一星、二星和三星。
中国共有64家酒店上榜,其中九寨沟的丽思卡尔顿隐世酒店和香港瑰丽酒店拿到了最高等级的三星钥,北京前门文华东方、杭州西子湖四季、上海嘉佩乐建业里等则获得了二星钥。
消息一出,媒体纷纷报道,但酒店圈的反应却出奇地冷淡。
有人转发了一下朋友圈,写了句“又多了个奖”,就再无下文,也有人笑着说:“以后可以在前台多贴一块牌子。”
那种语气不是讽刺,而是淡淡的无感。
为什么一份看似权威的全球榜单,没能在酒店人和消费者之间掀起波澜?
米其林之所以要做酒店榜单,并不是突然起意。
在餐饮评星领域,它已经是百年老字号,但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米其林指南的影响力正在被稀释。
如今吃饭靠大众点评、订餐靠小红书,年轻人更信短视频里的真实体验,而不是一本厚重的指南。
米其林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开始转型,从餐饮扩展到生活方式,酒店,是最自然的延伸。
他们希望打造一个全球旅行者的审美标准:吃得好,还要住得好。
问题是,这一套逻辑在现实里并不好用。
餐厅评星靠一次体验就能判断,菜品、服务、环境一顿饭就见分晓。
酒店却完全不同,一次住宿体验包含几十个环节:预订、接待、房间、清洁、早餐、退房、售后……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改变客人的印象。
更关键的是,餐饮的快乐是即时的,酒店的满意是延迟的,你要真正住过、睡过、比较过,才知道那一晚值不值。
米其林想把吃饭的逻辑套在住宿上,看似顺理成章,实则水土不服。
其实不光消费者自己,酒店圈对奖早就免疫了。
每年到十月,邮箱里就开始塞满各种评选邀请:某平台金榜、某杂志百强、某机构读者票选。
操作流程都差不多:报名、置换、寄房券、发邮件、领奖杯,大家都懂游戏规则,也都懂这些奖项的作用,好看,但没用。
在这种环境下,米其林的星钥当然显得新鲜,但新鲜感撑不过三天。
它来的太迟,落地又太虚。
对酒店人来说,这类榜单已经失去了能带来实质价值的吸引力。
没有客源导向、没有公信积累、没有传播爆点,最后只能成为一张静态荣誉证。
更现实的是,大多数上榜酒店早就在行业内被广泛认可。
上海建业里嘉佩乐、杭州四季、成都博舍、深圳柏悦……这些酒店的品牌力本身就足够强。
评上米其林,只是再贴一个标签,对酒店没有额外提升,而没上榜的,也不会因此感到遗憾,因为顾客从来不是靠米其林来选酒店的。
如果说餐饮版米其林能带来话题,是因为它触达了“吃货”群体,那酒店版米其林的问题在于它选中的目标群体太小。
这份榜单的上榜酒店,价格普遍在每晚四千元到一万元之间。
这意味着,它的受众主要是金字塔顶端的消费群体,而这部分人群,早就有自己的判断体系:要么常年持有万豪、凯悦、希尔顿的高级会员卡,要么通过私人旅行顾问订房,他们更相信个人体验或业内推荐,而不是一个新出的奖。
对大多数普通旅客而言,这个榜单既遥远又抽象,它既不能帮他们找到性价比,也不能解决去哪儿住这种实际问题。
所以榜单发布当天,社交平台的热度几乎全部来自媒体报道,而非用户讨论。
大众对它的评价,大多只有一句:“看个热闹。”
米其林给出的评审标准包括:设计与建筑、服务与一致性、个性与独特性、性价比、以及对区域的贡献。
这些听上去合理,但几乎没有量化指标。
评审过程也没有公开说明,是匿名入住,还是邀请体验,谁评、怎么评,都没细讲。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透明度不足。
如果消费者看不懂评选逻辑,榜单的公信力就无从谈起。
更何况,这几年米其林餐厅榜单本身也被质疑过商业化,比如与地方政府或旅游局合作,以目的地推广为前提开展评选。
如果酒店榜单也沿用这种模式,那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资源置换”或“交钱上榜”的可能。
当公正被打上问号,所谓的“星钥”自然变得轻飘。
它看起来像是一场漂亮的营销,而不是一场严肃的评选。
米其林在酒店领域的失灵,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它跟不上时代了。
过去十年,用户选择酒店的方式彻底改变。
一方面,OTA平台的数据透明,让每一家酒店的分数、评论都被量化;另一方面,小红书、抖音的短视频分享,塑造了体验式口碑的传播方式。
一张照片、一段vlog、一次真实入住体验,比一份厚重榜单更能影响消费者决策。
人们信的是“别人住得怎么样”,不是“专家怎么说”。
这就是米其林的困境:它仍在用精英叙事的方式,讲一个专业评审的故事,但这个时代的消费决策,已经彻底大众化、社交化。
在今天,“权威”不如“共鸣”。
一份榜单再高贵,如果无法转化为实际预订的动机,就只能停留在新闻稿里。
而且,米其林想做的是全球标准化评选,但酒店行业的魅力恰恰在于地方差异带来不同的风土人情。
同样一间酒店,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下的体验完全不同。
在日本,服务的精致体现在细节克制;在东南亚,体现在员工的热情与人情味;在中国,则往往是硬件豪华与服务速度并重。
如果用一把尺子去丈量这些差异,结果只会模糊,而米其林的审美偏好明显仍带着欧洲中心色彩。
它推崇设计感、低调、简约,但中国消费者更看重实用与舒适,这让榜单天然带有文化偏差。
所以你会看到,有些国际品牌的老酒店轻松上榜,而一些真正具有地方特色、服务出色的国内新品牌,却被忽略。
米其林的“全球化”,在餐饮领域是优势,在酒店领域反而成了短板。
米其林这次做酒店榜单,出发点没错,方向也不差,但它低估了当下的市场生态。
或许米其林要做的,不是再造一个“星星体系”,而是先弄明白一个更简单的问题:住客到底在意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头条深一度#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