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三年为负,这场人口结构变革正悄然影响每个家庭。
2022年,中国死亡人口1041万;2023年,这个数字升至1110万;2024年,死亡人口略有回落,但仍高达1093万。
这不仅仅是数字变化——三年累计超过3200万人离世,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人口规模。
与此同时,2024年出生人口仅954万,人口总量连续第三年减少。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全年死亡人口为1093万人,虽然比2023年的1110万略有下降,但仍处高位。
同期出生人口为95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
这意味着中国人口总量已经连续三年减少。2024年全年中国人口总数比2023年年末减少了约139万人。
如果换算成日均数据,平均每天有约9400人去世,相当于每8秒左右就有一位国民走完人生旅程。
当前死亡人数上升的首要原因是历史出生人口的波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群,如今正陆续步入老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迎来了第一轮婴儿潮。1950年至1958年间,年均出生人口高达2100万人。
1962年至1973年期间,中国迎来了第二轮婴儿潮,年均出生人口超过2700万人。1963年更是达到了2975万的出生人口峰值。
如今,这些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正在逐渐走向退休和老年阶段。2023年死亡人口中,有68%出生于1950-1975年的生育高峰队列。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35岁,提高到2023年的78.6岁。
寿命延长本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但也意味着老年人口基数不断累积。
医疗条件的改善让更多人能够活到老年。1949年,中国的死亡率高达20‰,而到1957年,死亡率已降至10.8‰。
青壮年夭折率大幅降低。过去一场感冒可能要命,现在小病能治,更多人能够活到高龄阶段。
这种死亡时间的延后效应,最终在高龄阶段集中释放,形成了当前的死亡高峰。
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国居民的首位死因,占居民总死亡率的70%以上。中风(脑卒中)长期位居中国居民死因首位,缺血性心脏病紧随其后。
恶性肿瘤是第二位死因,在城市地区甚至已成为第一位死因(占城市总死亡的25%)。肺癌、肝癌、胃癌是主要的癌症死亡类型。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位列第三位死因,主要与吸烟、空气污染及职业粉尘暴露有关。农村地区死亡率高于城市。
随着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症及痴呆症的排名已上升至第八位。
农村地区标准化死亡率(748.67/10万)显著高于城市(676.60/10万)9。医疗资源不足、健康意识薄弱是主要原因。
上海人平均能活过83岁,而贵州只有74岁多,相差近10岁8。农村75岁以上老人去世的比例,比城市高出三成。
有些农村地区,中风患者从发病到真正开始治疗,得等上4个小时,比城市慢了一倍还多。
男性死亡率(765.15/10万)高于女性(574.01/10万),与男性吸烟率(50.5%)、饮酒率更高有关。
根据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的预测,中国死亡人口预计在2061年前后达到峰值,约1900万人,相当于当前水平的1.7倍。
2061年恰好是1963年出生高峰群体步入百岁上下的时间节点。由于这一代人群基数大且健康状况改善,他们的自然离世将推高死亡人口曲线至顶峰。
研究还显示,从2024年到本世纪末,中国将经历12.3亿例死亡人口,平均每年约有1600万人离世。
这意味着我们目前正处于“高峰前的爬坡期”,真正的峰值还要等待三十多年。
死亡高峰的出现给社会多个领域带来严峻挑战。
养老体系首当其冲,2.6亿老年人口意味着社区养老、居家照护、机构床位等方面都将面临巨大缺口。
养老金支付压力与日俱增。2023年养老金支出已占GDP的10%,部分省份可能2030年就兜不住底。
医疗资源也将绷到极限。专家测算,未来十年全国每年得新增15万张病床、30万名医护人员,才扛得住银发海啸的冲击。
东北地区已经亮了红灯:辽宁、吉林的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20%,死亡率飙到9.2‰,比全国均值高出三成。
死亡高峰不仅冲击社会,更深入每一个家庭。当你年过五十,父母已逾八旬,而你还要工作、照顾孩子,如何应对“四二一”家庭结构的重压?
一人失能,全家受累。很多中年夫妻不得不辞职返乡照顾父母,或支付高昂费用请护工,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随着独生子女一代步入中年,他们将成为“孤独赡养者”,没有兄弟姐妹分担压力,一旦父母同时患病,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财产继承、房产处置、墓地价格等问题也日益凸显。一线城市墓地单价已超房价,许多家庭为“身后事”提前数年规划。
面对死亡高峰,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在鼓励生育方面,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策。
养老服务也在不断优化升级。曾经功能单一的乡镇敬老院,如今变成了区域养老中心,不仅提供基础的食宿服务,还配备专业的护理人员。
医疗资源配置也在加大力度。提高慢性病的医保报销比例,让患病老人看得起病、治得起病;大力培养老年科医生,提升专业医疗服务水平。
国家卫健委2025年8月发布了《安宁疗护实践指南(2025年版)》,明确提出要构建以患者为核心的多学科照护模式。
虽然人口死亡高峰带来诸多挑战,但也蕴含着转型机遇。中国正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通过普及教育、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价值,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筑牢根基。
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在同步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正逐步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压力。
这些措施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人口负增长的惯性,却能为社会发展构建更稳固的“缓冲带”。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的模型预测,中国死亡人口数预计将在2061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900万人。
那一年,1963年出生高峰队列将步入百岁上下26。这意味着每天将有超过5万人离世。
人口死亡高峰不是“狼来了”,而是中国从战乱、饥荒走向长寿社会的必然代价。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医疗进步的荣光,也映出养老、医疗、家庭结构的重重挑战
参考信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年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