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VS郑州:同名不同命的惠济区!一个消失,一个逆袭成主城核心

1950年武汉诞生了我国首个惠济区,却在5年内神秘消失;49年后郑州市邙山区悄然更名,以同一名字造就千万级城区

历史轮回背后藏着怎样的地名生存法则?

武汉·汉口

郑州惠济古桥·摄影:李新华

疏凿咸夸惠济功,使君来守表清风。

当武汉市惠济区消失之时,多少人会想到惠济二字会在49年后引爆郑州呢?由于寓意较好等原因,惠济得以成为我国的县级区划地名;如今的惠济区是郑州的六个主城区之一,而在她之前武汉市也出现过惠济区;可见只要是光一定会灿烂的,那么两个惠济区在名字上有无联系呢,这种局面又是怎样形成的,武汉的惠济区又后来怎样了呢?

作为底蕴深厚的名词,惠济曾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在多个领域:明朝诗人郑真在赞美李太守主持疏浚水道、兴修水利的功绩之时写下了“疏凿咸夸惠济功,使君来守表清风”这句诗;水利等方面有江苏淮安的惠济闸、河南郑州的惠济桥、宋代将春秋时期孙叔敖和当时的李宏这水利专家封为惠济侯;有山西原平南京浦口的惠济寺、北京的惠济庙、北京和淮安等地的惠济祠等地理实体。

武汉·惠济桥示意图

1950年1月武汉市将郊区中的复兴区公所更名为惠济区,区名被认为是因惠济桥而得来,不过此观点并未有太多权威资料记载,因此这里的惠济区也可能是借用了传统吉祥词汇‌来命名;惠济桥的名称有“平等互惠、和衷共济”、“汇聚各方恩泽、实现互惠互利”等寓意,与其位于南北交通要冲的区位相符合;1947年的《汉口武昌汉阳城市图》显示其位置位于黄孝河上的三眼桥附近。

惠济开始成为我国的区划地名,从辖区范围来看,她相当于汉口郊区的地位。在经历撤销、更名、恢复等阶段之后,最终消失在人海。1951年2月因与岱山区、长丰区合并为汉口郊区以及参与武汉市第八区的组建,惠济区因第一次被撤销而消失;同年年底汉口郊区更名为武汉市第七区。1952年6月武汉市第七区改设为惠济区,惠济区得以回归重现。

1955年2月武汉市惠济区被撤销,《武汉市志》等相关资料记载“航空路、万松园至江汉北路一带划入江汉区”;“惠济一路起沿黄孝河以东九万方、速成中学、后赵家条、韦家桑园一带和江岸机车厂职工宿舍等地区划给江岸区”;“罗家墩至上、下双墩、航空路一带"划入硚口区;其余部分与福城区局部辖区合置汉桥区。

汉桥区在1958年7月首次撤销,六年后得以恢复,又在1976年1月被优化以及后续的调整后,原来的惠济区如今已成为邻近的市辖区的一部分了。惠济区消失后,武汉当地至今仍有惠济路、惠济一桥、惠济二桥、惠济小区、等地理实体保留了惠济之名,也算是对这段历史的一种纪念。


邙山

2004年郑州市邙山区更名惠济区,名称取自境内以荥水流域八景之一的惠济桥及惠济桥村,有”聚八方之恩泽,平等互惠;揽四海之贤才,和衷共济”等深刻含义;史料记载惠济桥始建于隋朝,清乾隆十一年《荥泽县志》就有“野店山桥送马蹄,白沙青石洗无泥。泊船秋夜经春草,明日看云还杖藜”这首咏有惠济桥的诗句。

邙山区是1987年由郑州市郊区河金海区合并而来,因境内有伏牛山余脉邙山(北邙、芒山、郏山)而得名,《辞海》有“邙,亡人之乡“的注解。作为历史上众多帝王及名人的归处,邙山在历史和文学上都具有相当的知名度;那邙山区为何又会改名呢,这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情形类似;作为地名专用字,邙虽然也有邙邑的含义,但也容易因《辞海》的记录及历史文化遗产较多等因素而认为以之作为区名不是最完美的。

惠济区在郑州主城区的位置

由此可见,除了可能都是因惠济桥而得名的同名之谊之外,武汉的惠济区与郑州的惠济区无直接关联;他们是属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独立命名事件。由于地名通常常反映了当地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而各地可能又相同或接近的地理特征;因此这种县级区划同名特别是市辖区同名的情况在国内仍然存在,也形成了过我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历史   郑州   武汉   核心   武汉市   汉口   地名   郊区   区划   郑州市   山区   淮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