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AI算力、2024年的机器人,跨年行情似乎总绕不开“高位赛道”。但今年,资金正在悄悄切换——从拥挤的AI芯片、算力板块撤离,转而扑向尚在低位的量子科技。这不是空穴来风:6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政策背书、2030年算力效率暴增100倍的技术颠覆、国内量子霸主本源量子启动IPO的资本催化,三大逻辑共振下,量子科技正在接棒跨年行情,成为资金抢筹的新战场。
跨年行情的核心逻辑永远是“预期差”——当一个赛道同时具备“政策强支持”和“估值低位置”,资金必然蜂拥而入。量子科技恰恰踩中了这两个关键点。
翻开政策日历,量子科技的“存在感”早已拉满:自2020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这一领域已连续6年被高层提及,今年更是明确纳入“一五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方向。更具体的是,全国已有超16个省市将量子科技列为重点布局领域,从北京、上海的量子实验室,到安徽、浙江的产业园区,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资金支持正加速落地。
这让人想起两年前的“低空经济”:2022年纳入规划后,2023年政策红利密集释放,相关概念股平均涨幅超200%;再看人工智能,2023年被写入规划后,算力、算法、数据要素板块掀起跨年行情,龙头股翻倍成为常态。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规律总是相似——当一个赛道从“顶层设计”走向“地方执行”,资金绝不会错过政策落地前的布局窗口。量子科技当前的政策力度,已远超当年的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启动期,这也是资金敢在跨年节点重仓的底气。
如果说政策是“催化剂”,那技术潜力就是量子科技的“内核”。经典计算机的算力提升已逼近物理极限,而量子计算的出现,相当于给人类文明装上了“第二台发动机”。
中国信通院的预测数据显示:到2030年,量子计算与AI技术深度融合后,算力效率将直接提升100倍。这不是简单的“量变”,而是“质变”——药物研发周期可从10年缩短至1年,金融风险预测精度提升90%,新材料研发速度加快10倍……几乎所有依赖算力的行业,底层逻辑都将被改写。
全球早已嗅到这场革命的气息:目前已有14个国家及欧盟推出专项量子计划,美国投入超1200亿美元,欧盟启动“量子旗舰计划”,中国的研发投入年均增速超30%。更关键的是,量子科技已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商用化落地”——国内量子霸主本源量子,已推出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72比特),这台机器不仅能整机交付,还在全球139个国家提供算力服务,覆盖金融、医药、材料等10大领域。截至2025年,本源量子的专利数量达1686项,超越IBM(1528项)位居全球第一,技术实力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当一个技术从“概念”变为“可用”,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就会重构。就像2019年特斯拉上海工厂落地,电动车从“小众玩具”变为“大众消费品”,板块估值中枢直接上移3倍。如今量子计算的商用化进程,正处于当年电动车“从0到1”的爆发前夜。
跨年行情的“加速器”,往往是“资本事件”。今年的量子科技,恰好迎来了最关键的催化剂——国内量子计算龙头本源量子启动IPO。
这家公司的“含金量”无需多言:国内首家实现量子计算商用化的企业,唯一能整机交付量子计算机的公司,72比特“本源悟空”服务全球139个国家,专利数全球第一……这样的“硬科技龙头”启动IPO,必然会复制当年“中芯国际”“宁德时代”上市前的行情——参股公司的估值将被市场重新定价。
近期A股的“IPO影子股”行情已给出信号:某AI芯片龙头IPO前,参股的上市公司股价3周翻倍;某新能源电池企业上市前,间接持股0.5%的公司也涨了80%。资金对“IPO红利”的敏感度,在跨年节点只会更高。而本源量子的稀缺性远超普通IPO企业——它是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的头部玩家,相当于“量子界的宁德时代”,其IPO带来的估值传导效应,可能比前两者更猛烈。
政策、技术、资本三大逻辑共振,最终要落到具体标的上。目前市场已挖掘出3家间接参股本源量子的上市公司,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股价处于低位、估值合理、参股逻辑清晰,是跨年布局的“黄金标的”。
德美化工(002054):这家股价仅7元的公司,通过产业基金间接持有本源量子0.9679%股份,是目前公开信息中参股比例最高的上市公司。更关键的是,德美化工与本源量子的合作不止于“财务投资”——双方联合发起成立“量子计算生物化学行业应用生态联盟”,直接参与量子计算在医药、化工领域的商用化落地。此外,公司还通过产业基金渗入机器人、半导体、芯片等科技赛道,相当于“低价科技孵化器”,7元股价对应20倍PE,安全边际极高。
武进不锈(603878):2021年2月,公司以3000万元参与设立福建宜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占比5.6284%,进而间接参股本源量子约0.169%。虽然持股比例不高,但公司当前市值仅50亿元,股价处于近3年低位,叠加“小市值+低位置”属性,弹性空间值得期待。
国联股份(603613):作为产业互联网龙头,公司通过持有福建宜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份额,间接持有本源量子股权。国联股份的优势在于“资金实力”——2024年净利润超15亿元,现金流充裕,后续若继续加大对量子科技的投资,持股比例或进一步提升。
全球市场的联动性早已证明:科技赛道的行情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近期美股量子科技板块已率先启动,美国量子计算龙头IonQ年内涨幅超300%,Quantinuum股价翻倍,资金对量子科技的认可度正在全球扩散。
A股向来不缺“跟涨”逻辑,更不缺“跨年主线”的赚钱效应。从2020年的白酒、2021年的新能源、2022年的信创、2023年的AI,每一次跨年行情的主线,都具备“政策强支持+技术有突破+资本有催化”三大特征。今年的量子科技,不仅集齐了这三大要素,还叠加了“低位低估值”的安全垫——对比AI芯片(平均PE 80倍)、算力(平均PE 60倍),量子科技相关公司的估值普遍低于30倍,这种“估值差”正是资金切换的核心动力。
别再纠结“AI还能不能涨”“机器人会不会回调”——跨年行情的本质,就是“高低切换”。当高位赛道的资金开始“恐高”,低位赛道的机会就会被无限放大。量子科技,这个兼具政策红利、技术颠覆、资本催化的低位赛道,正站在跨年行情的“风口”上。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与其追高已翻倍的高位股,不如静下心来研究这个“即将爆发的100倍算力革命”——毕竟,在A股,真正的机会永远留给“敢在低位布局”的人。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