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城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柳城县位于广西中部偏北,东与鹿寨县毗邻,西与罗城县、宜州市接壤,南与柳州市郊区、柳江县相连,北与融安、融水两县交界。有国家AAAA级景区1个(柳城知青城),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红马山景区、古砦民俗风情旅游区),自治区级景区7个(古砦稻花飘香旅游区、崖山景区、凤山禅韵丝缘、源泉山庄、古砦新维乡村旅游区、凤明生态农庄、贵泉水上乐园)。全年接待游客312.03万人次。重要矿产资源有镁、硅、煤、大理石、白云石和锰。著名地方产品有柳城云片糕、古砦大米、沙埔淮山、伏虎绿茶、柳侨红茶、太平牛腊巴、“网山”牌白砂糖、“思福祥”牌丝绸。2023年3月柳城县获评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广西#

历史沿革

柳城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早在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就有大批的古猿生活居住在这个地城境内生活、劳动着。因此,柳城也是人类祖先最早开发地之→。

至于在柳城具这块土地上什么时候开始设立行政管理机构?据文字记载,在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五三七年)就开始设立。距现在已有一千四百四十七年历史。

据史籍所载,秦灭六国后,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二一四年)统一岭南,在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山郡,派遗官吏统治。我县当时属桂林郡地。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原秦代理南海都尉赵佗攻占桂林、象都,自立为南越武王。我县这时属南越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平定南越,将南海、桂林、象山郡、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郡下各领县。郁林郡领县七:潭中、中溜、桂林、领方、安广、监尘、定周等县。我县属潭中县地。据两汉书志记载,潭中县故址在今柳州市东南驾鹤山间。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O年),岭南全归孙权统治,潭中县自然亦属孙权。吴建国后(公元二二二年)潭中县属桂林郡。我县属潭中县地。

晋朝平吴统一中国后.公元二八O年,据晋书地理志、东晋疆域志及沅所辑晋太康三年地记载,桂林郡移志潭中县,领县八:潭中、武丰、粟平、羊平、龙刚、夹阳、武城、军胜。我县属潭中县地。

南北朝,宋齐,据南书州郡志记载:公元四二O年一四七0年宋省潭中县。公元四七九年一一五O二年,齐复置.我县仍属潭中县地。方。一九五六年在我县凤山新社冲楞寨山的“巨猿洞”出土的巨猿化石资料考证:这些巨猿化石分别代表着七十多个巨猿个体。因而柳城成了巨猿的故乡。

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初期,原始人也在柳城多处区域留下了活动的遗迹:凤山古城村沿融江(东岸)一公里地段,均发现大量的捕鱼工具,是个集中的石器时代遗址;古砦古廨村,发掘了石器遗物(双肩石铲)和其它与古人有关的许多实物资料;此外,在大埔杨柳融江边的钢盆岭、南蛇岭、沙埔长隆巩桥村也相继发现石器。经文物考古表明,石器时代,就已经有猿人、古人在柳梁陈,据隋书地理志、舆地广记、舆地记胜补梁疆域志记载:梁大同三年(公元五三七年)设龙城县(今柳城县).我县建县从此开始。据《柳州县志》、《沿革》记载:“梁大同中,兼置龙州,以龙见(读现xian)得名,沿龙江”。又据《广西那邑建置沿革表》下册记载:“梁大同三年(公元五三七年)八龙见於江乃於江南置龙州”。这里的“龙江”、“江南”是指柳城县凤山的南丹村。南丹村是龙城县的县址,又是龙州的州治。这时龙州龙城县属马平郡辖。

唐武德四年(公元六一二年)设龙州并分设柳岭县,领龙城、柳岭二县,属隶桂州总管。贞观七年(公元六三三年),废龙州,省柳岭人龙城,属岭南道昆州,后改为柳州(同年昆州改为南昆州,贞观八年即公元六三四年改为柳州,天宝元年即公元七四二年改为龙城部,乾元元年即公元七五八年复为柳州,柳州属岭南西道)。据通典新旧书志、元和志记载:“柳岭故址在今泖城县治东北七里古清镇河水入江处之古城村。

五代十国五十三年中,岭南西道先属南汉。唐末,湖南节度使兵马留后马殷功占桂州,并吞邵、贺、象、柳、宜、蒙等州,于公元九O八年,自立为楚王。此时龙城属楚汉。公元九四八年,楚为南汉击破。乾枯三年,公元九五O年,龙城县又属南汉。

宋朝消灭南汉,统一中国,逐渐将道改为路。我县属广南西路柳州龙城邵所辖。景德三年(公元一OO七年)龙城更名为柳城.属柳州第三县。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柳州移志柳城县,领县三:柳城、马平、洛容。据宋史地理志、九域志、环宇记龙城县旧四乡今二乡九域志记载:柳城县故城在今柳城县凤山镇治东十里大社里旧县村。

元取代宋,在全国设三个立中书省,十一个行中书省,下辖路、府、州、县。柳城县属柳州路总管府。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一年)柳城县驻地恢复在南丹村,柳州路同设在此。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柳州路改为柳州府,柳城属柳州府。同年柳城县驻地从南丹村迁至今凤山镇,柳州府也迁往马平县。

清朝柳城县仍属柳州府,县城南有乌鸾山,西南有青风山,东有伏虎山(今大排山),北有融江流入柳江。西有龙江会合融江入柳江。柳城县下设巡检二司,一驻东泉镇,一驻古岩古廨村。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柳城县仍属柳州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柳州府~设柳江道,柳城属柳江道。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撤销道恢复府建制,柳城县属柳州府。

1949年11月24日柳城解放。1950年1月20日柳城县正式成立县人民政府,属柳州专区领导。

1950年1月23日柳城县人民政府从凤山镇迁移到大埔镇。

1952年7月柳州专区并入宜山专区,柳城县属宜山专区领导。

1955年10月30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成立柳城县人民委员会,柳城县人民政府同时撤销。

1958年7月,宜山专区迁往柳州,更名为柳州专区,柳城县属柳州专区领导。

1968年3月26日柳城县成立革命委员会。

1981年1月19日.柳城县成立县人民政府,同时撤销革命委员会。

1984年2月10日,柳城县从柳州地区划出,归柳州市管辖。

行政区划

1950年,全县设大埔、东泉、古砦、六塘、城关(凤山)5区。

1951年2月9日,将原5区改为大埔、太平、沙埔、东泉、沙塘、城关、六塘、冲脉、洛崖、古砦10区,辖94个乡(镇)。同年10月撤销沙埔、冲脉二区,分别并入太平与六塘区。

1956年2月,全县为8区3镇91乡。

1958年上半年,撤区并乡,设大埔镇和大埔、龙头、沙埔、长塘、上雷、东泉、西安、凤山、社冲、马山、六塘、冲脉、三塘、洛崖、古砦、龙美、太平、江头、沙塘20乡(镇)。

1958年8月,全县建成政社合一的16个人民公社。即:东方红人民公社(大埔)、卫星人民公社(龙头)、红光人民公社(古砦)、幸福人民公社(龙美)、东风人民公社(太平、江头)、跃进人民公社(沙埔)、红星人民公社(上雷)、英雄人民公社(东泉)、先锋人民公社(西安)、胜利人民公社(社冲)、超美人民公社(凤山)、前进人民公社(六塘)、群英人民公社(马山)、红旗人民公社(三塘)、金星人民公社(冲脉)、上游人民公社(洛崖)。1961年6月6日,将16个人民公社改建为:太平、江头、杨梅、沙埔、上雷、东泉、永河、西安、凤山、社冲、龙头、大埔镇、大埔、洛崖、三塘、寨隆、古砦、云峰、龙美、六塘、马山、拉燕、冲脉23个人民公社。

1962年9月23日,恢复区建制,全县设大埔镇、大埔区、凤山区、洛崖区、古砦区、东泉区、太平区、六塘区和沙埔区。

1968年11月,撤区,改为大埔、沙埔、凤山、洛崖、古砦、东泉、马山、六塘和太平9个人民公社。

1984年9月,改变“政社合一”的体制,建立乡(镇)政权。

1987年,全县置4镇10乡,即大埔镇、东泉镇、凤山镇、六塘镇和太平乡、沙埔乡、西安乡、龙头乡、古砦乡、洛崖乡、寨隆乡、社冲乡、冲脉乡、马山乡。

1988年辖大埔、东泉、凤山、六塘4个镇和龙头、太平、沙辅、西安、古訾、洛崖、寨隆、冲脉、马山、社冲等10个乡。下设119个村委会和14个街委会。全县有1190个自然村。县治大埔镇,共有7505户,31518人。

1999年1月14日,柳城县撤销古砦乡,建立古砦仫佬族乡。

2000年6月20日,柳城县寨隆乡改为镇建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

2005年6月13日,柳城县洛崖乡整建制并入大埔镇,大埔镇政府驻地不变;西安乡整建制并入东泉镇,东泉镇政府驻地不变。

2012年柳城县辖大埔、龙头、太平、沙埔、东泉、凤山、六塘、冲脉、寨隆9个镇和社冲、马山、古3个乡,下设121个村委会,16个社区居委会,1393个村民小组,人口40.798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4.7749万人。

2015年,柳城县行政区域面积2114平方千米,辖大埔、龙头、太平、沙埔、东泉、凤山、六塘、冲脉、寨隆9个镇和社冲乡、马山乡、古砦仫佬族乡3个乡及柳城、伏虎2个华侨经济管理区,下设120个村委会,12个社区居委会,1391个村民小组。县城驻地大埔镇。

2017年6月14日,马山乡改为镇建制,所辖行政区域、隶属关系、政府驻地均保持不变(桂政函[2017]105号)。

现在全县辖镇10个、乡2个、村121个、乡(镇)社区18个、华侨管理区2个。2023年年末户籍人口40.5万人,常住人口31.3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4.48万人。 [大埔镇、龙头镇、太平镇、沙埔镇、东泉镇、凤山镇、六塘镇、冲脉镇、马山镇、寨隆镇、古砦仫佬族乡、社冲乡]

大美广西欢迎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龙州   柳江   马山   大埔   凤山   冲脉   柳州   太平   人民公社   历史沿革   广西   行政区划   公元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