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公然“明抢”中企控制权,明显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在美国推波助澜下的长久谋划,甚至可以追溯到2019年的ASML,只可惜当时的荷兰政府顶住了美国的压力,允许ASML向中国出口极紫外光刻机。
既然6年前敢硬刚美国,现在怎么妥协了?又为何说轮到中国工程师头疼了?
美国最初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最顶尖的EUV光刻机,试图在技术的最前沿筑起一道高墙。但很快,这道墙就迅速延伸,将应用更广泛的DUV光刻机也囊括了进来。
然而,这还不是终点,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只要设备还在中国工厂里运转,游戏就还没结束。于是,一个更狠辣的策略浮出水面:如果无法彻底阻止你购买,那就让你手里的宝贝变成一堆废铁。
釜底抽薪的一招来了——切断ASML对中国境内所有受限设备的维修、软件升级和零部件供应,这一下,直接打在了设备生命周期的“七寸”上。一位中国企业高管的忧虑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没有了后续服务,这些昂贵的机器最终的命运就是“沦为废铁”。
美国的策略远不止于此,它变成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外交行动。美国官员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日本、荷兰,他们在游说,也在施压,力图将盟友捆绑上同一辆战车,构建一个密不透风的联合封锁阵线。
禁令的细节越来越苛刻,甚至具体到了“人”的层面。今年三月,美国商务部的新规明确,禁止任何“美国人”支持中国的先进半导体工厂,这道紧箍咒,间接也套在了那些在ASML等盟国公司工作的非美国籍工程师头上,让他们的赴华之路变得举步维艰。
早在去年,美国官员就曾奔赴日本和荷兰,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加码对华芯片制造的限制。荷兰政府随后跟进,在去年底更新了出口规则,直接导致ASML不得不暂停了部分设备的对华交付。
面对这套组合拳,中国也发出了自己的反制信号。今年十月,中国加码限制稀土出口,这种材料对于ASML制造设备而言,同样至关重要。这无声地宣告,技术战从来都不是单方面的游戏。
在政治的狂风巨浪下,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被搅得天翻地覆,供需关系被严重扭曲。ASML的财务报表,就像一艘在风暴中航行的船,起伏不定。
在禁令彻底收紧之前,一种夹杂着恐慌与战略考量的囤积潮在中国大地蔓延开来。一家投资银行的分析师将此精准地定义为“战略性囤积”,其根本目的,就是为本土研发争取宝贵的缓冲时间。
这种囤积的直接后果,是ASML的销售数据出现了惊人的泡沫。2023年,中国从荷兰进口光刻机的总额飙升了整整三倍,达到了惊人的约600亿人民币。ASML的财报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比在那一年猛增至29%。
到了2024年,这股狂潮达到了顶峰。中国一跃成为ASML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销售额高达101.95亿欧元,约合800亿人民币,占比更是冲到了前所未有的41%。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台湾与韩国两大传统市场的总和。
从2022年到2024年这短短几年,中国从ASML采购的设备总值高达1600亿元,这几乎相当于过去八到十年采购量的总和。然而,泡沫终有破裂的一天。随着禁令的正式生效,ASML不得不痛苦地面对现实。
公司悲观地预测,今年的净销售额将下调10%,降至300亿至350亿欧元的区间。而对华销售占比,将从去年的高点断崖式下跌,骤降至20%左右。纽约时报在今年六月的报道中也提到,ASML预计今年对华销售占比会降到25%,要知道,去年第二季度这个数字曾一度接近50%。
资本市场的情绪更为敏感,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发剧烈震荡。去年十月,仅仅因为管制的风声,ASML股价一度暴跌16%,市值瞬间蒸发500亿美元。今年二月,美日荷三方会议的消息传来,股价再次应声下跌5%。
面对这种局面,ASML的CEO在去年就曾发出警告,认为美国的限制措施最终会反噬自身。这家跨国巨头在政治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一方面积极与美方沟通,希望能争取到合理的维修许可。
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考虑备选方案,比如寻找非美技术的替代零部件来规避禁令。今年三月十日,ASML高调宣布升级其北京维修中心,并强调此举将遵守所有出口管制规定。这被外界解读为,在无法改变大局的情况下,尽力稳定中国市场人心的一种挣扎。
极限施压的另一面,是意想不到的催化作用。外部服务的“断供”,硬生生将中国庞大的光刻机存量,变成了一个驱动本土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压试炼场”。机器的维护危机,直接转化成了自主研发的紧迫命令。
大量囤积的DUV设备,确实为中国企业在7纳米制程芯片的生产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华为在2023年推出的那款搭载国产7纳米芯片的手机,就是这一策略成效的最佳证明,它在美国政界和科技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但这份战略缓冲是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当这些精密到极致的机器出现故障时,你无法再像以前一样,打个电话等待国外的工程师上门服务。
这也就是说,中国的工程师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他们是熟练的设备操作者。如今,他们必须成为能够解决核心维护难题的“拯救者”。这背后是巨大的技术压力,毕竟在光刻机这个尖端领域,国内工程师与世界顶尖水平尚有差距。
危机,也催生了具体的行动。一场围绕“替代”的产业链突围战已经全面打响。在设备后端,到今年九月,深紫外技术设备的本土备件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65%,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展。当然,面对复杂的维修,仍需外部支持。
而在更关键的前端,上海微电子装备(SMEE)等本土企业正在加速追赶DUV光刻机的研发。今年的专利申请显示,SMEE甚至在EUV技术上探索一条完全不同于ASML的技术路径,试图通过电极技术的创新来规避森严的专利壁垒。尽管外界评估其技术在质量和可靠性上,仍落后ASML大约5到10年,但追赶的脚步从未停歇。
与此同时,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也在迅速补位。中微半导体的刻蚀机、盛美的清洗设备、北方华创的沉积机,这些企业正在填补一个个空白,试图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
有趣的是,ASML自身的一个举动,也在客观上加速了这个进程。为了应对服务禁令,ASML已经开始培训其在中国的本地团队,以减少对国际工程师的依赖。虽然核心技术支持仍然需要层层审批,但这种无奈之下的知识转移,却在无形中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宝贵的技术人才。
ASML光刻机在中国的命运,已经成为全球化体系被撕裂的一个生动缩影。它既见证了技术封锁的残酷与冰冷,也意外地点燃了技术自立的火焰。未来,这些静静躺在中国工厂里的昂贵机器,究竟是会因为无法得到有效维护而逐渐沉寂,还是会被日益成熟的本土技术生态所“复活”和“激活”,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但无论结局如何,它们都已经永久地改变了全球半导体的产业版图和竞争格局。而这场围绕一台机器的战争,还远没有结束。
界面新闻2025-10-15《ASML发布2025Q3财报,预测明年中国市场需求从高基数水平回落》
新浪财经2025-10-16《ASML警告中国销量下降或加剧26年增长担忧》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