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
在美食的奇妙世界里,当一碗传承千年、散发着古朴香气的乌米饭,在青年学子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下,摇身一变成为“网红”冰激凌;当一锅沉淀了四代人匠心的“祖传老卤”,在现代大学的课堂里蒸腾起氤氲热气,那缭绕的香气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长河……这并非某档美食节目精心打造的创意场景,而是苏州城市学院重点建设课程《江南苏味美食营养与非遗技艺》里的生动日常。

在这里,一场以“历史经典产业+教育”为核心的“双向奔赴”正在精彩上演。苏州正凭借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践,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时代活力,为“人文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培育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书写着历史经典产业“活态传承”的崭新篇章。
跨界讲台:非遗大师与大学教授同台“烹”出新苏味
“霜降之后,大地仿佛被一层静谧的薄纱所笼罩,草木渐渐枯黄。然而,用来制作乌米饭的南烛树叶,却在这清冷的时节里,将其精华沉淀得愈发醇厚。”在苏州城市学院宽敞明亮的课堂上,吴中区木渎乌米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方伟锋,正与课程负责人、康养产业学院副教授张宇并肩而立。他们的身旁摆放着制作乌米饭所需的各种工具和食材,仿佛即将开启一场神秘的美食之旅。方伟锋师傅用那带着岁月痕迹的双手,轻轻拿起一片南烛树叶,向学生们缓缓揭秘乌米饭背后蕴含的节气智慧与深厚文化内涵。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乌米饭的清香,在教室里弥漫开来。

这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如同一位勇敢的开拓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重重壁垒。它大胆地将非遗传承人请上了神圣的讲台,与大学教授组成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跨界CP”。从理论讲授的精彩环节到技艺实践的亲身体验,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魅力的美食王国。他们不仅亲手参与了捣碎南烛叶、浸泡糯米、蒸煮成饭的全过程,感受着每一个步骤中蕴含的古老智慧和传统工艺的魅力。更在“守正”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那温热软糯、带着自然清香的乌米饭,巧妙地融入丝滑的奶油与香脆的甜筒之中,再精心点缀上应季盛开的桂花。当那一口“桂花乌米冰激凌”送入口中,浓郁的奶香、软糯的乌米和清甜的桂花香在舌尖上交织碰撞,瞬间惊艳了味蕾,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美食新世界的大门。
无独有偶,这门堪称“宝藏”的课程的另一堂实践课,迎来了“胥王酱鸭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王建华与第四代传承人王逸斌父子。这道源自南宋时期、承载着四代人匠心坚守的“吴中第一鸭”,仿佛是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静静诉说着千年的饮食文化故事。其背后的“活态”教材——《胥王酱鸭非遗技艺的传承与新生》,详细记录了这道美食从起源到发展的点点滴滴;严格的“十步工序”,每一步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和心血,让学生们深刻领略了从吴地传说到灶上真章的千年饮食之魂。在课堂上,王建华和王逸斌父子耐心地向学生们传授着每一个制作步骤的要领,学生们则全神贯注地聆听着,眼中闪烁着对这门古老技艺的好奇和敬畏。

双向奔赴:为百年匠心注入青春活水,为时代新人打开产业大门
“过去,我们常常担心手艺会在我们这一代失传,每想到这里,心里就像压了一块大石头。”王建华师傅看着儿子王逸斌向学生们耐心讲解的场景,感慨万千地说道。他的话语,道出了许多非遗传承人共同的心声。在当今社会,技艺传承面临着“老一辈易守旧、新一代缺耐心”的代际断层风险,同时还要承受工业化预制菜带来的巨大市场冲击。那些古老的技艺,就像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在时代的浪潮中艰难地寻找着生存的土壤。
然而,非遗进课堂,正是破解这一困局的“金钥匙”。它一方面为古老的技艺带来了青年人的关注与创意,就像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传统技艺的古老庭院。当代的大学生们充满了朝气和活力,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为这些古老的技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寻根之旅。大学生们通过亲手实践,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对话。他们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那是一种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对品质的严格要求;也感受到了文化自信的重量,那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这绝不仅仅是一堂美食体验课,”苏州城市学院康养产业学院负责人、课程团队负责人、副教授张宇一语道破课程的核心目标,“我们的目的,是要培养一批‘懂文化、通技艺、能创新、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为苏州探索‘人文经济’新范式储备力量。”在课堂上,学生们围绕“胥王酱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的思维如同绽放的烟花,充满了创意和灵感。从开发融入“采香泾、炙鱼桥”等文化元素的伴手礼盒,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吴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到设立可供游客体验的“非遗美食窗口”,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这些古老的技艺;再到结合现代营养学改良配比,让传统美食更加健康、美味。一个个充满创意的“金点子”,展现了“非遗+教育”模式下Z世代的无限潜能。
产教融合:为“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卤”出美好未来
从一碗传承千年的乌米饭,到一个惊艳味蕾的冰激凌,再到一盘酱香浓郁的传承酱鸭。苏州城市学院的这门“苏味”课,就像一艘承载着千年文脉的美食之舟,在产教融合的广阔蓝海中破浪前行。
这种“非遗+教育”的模式,是苏州推动历史经典产业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探索“人文经济”价值转化新路径的生动缩影。通过校企合作的“双向奔赴”,古老的非遗技艺得以在高校的学术滋养中找到“守正创新”的密码。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创新的思维方式,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非遗传承人则将他们的实践经验和传统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一来,古老的非遗技艺不仅能够得到传承,还能够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破解传承难题。
而高校则在与历史经典产业的碰撞中,为学生们打通了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将其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经营中。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了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信,未来随着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化,将有更多非遗技艺在大学校园的琅琅书声中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苏州的“人文经济”发展画卷,正在这一缕缕浸润着文化底蕴的人间烟火气中,描绘出有味道、有温度、有未来的崭新篇章。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非遗传承和创新的队伍中来,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让苏州的“人文经济”在产教融合的推动下,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陈世友 张宇)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