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兴:22日股市收创10年新高,后市能否重演5178点辉煌?

市场全景:科技引领量价齐升,沪指站稳3825点

2025年8月22日,A股市场延续强势表现,上证指数以1.45%的涨幅收于3825.76点,刷新2015年7月以来的十年新高。深成指、创业板指分别上涨2.07%和3.36%,科创50指数更是飙升超8%,创三年新高。两市合计成交2.55万亿元,较前一交易日增加1226亿元,半导体、算力芯片等科技板块成为资金主攻方向,而机器人概念、核能核电等板块则出现资金净流出。从资金结构看,主力资金净流入138.7亿元,超大单资金逆势加仓339.8亿元,显示出机构对科技主线的坚定布局。

历史回望:5178点牛市的启示与当前市场的本质差异

2015年6月的5178点牛市本质是“杠杆牛”与“政策市”的产物,当时两融余额突破2.27万亿元,场外配资规模超2万亿元,散户开户数激增近5000万户,市场估值泡沫化严重(创业板PE达144倍)。而当前市场的驱动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

资金结构优化:当前市场增量资金以“国家队”增持ETF(二季度净增持近2000亿元)、险资入市、居民储蓄搬家为主,杠杆资金占比不足5%,远低于2015年的20%。高盛预测,居民存款向权益资产转移的潜在规模超10万亿元,这为市场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供给。

产业逻辑升级:2015年的牛市缺乏真实盈利支撑,而2025年的市场建立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AI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专利数量全球领先,半导体、算力等硬科技板块业绩增速超30%。

政策框架成熟:当前政策更注重“精准滴灌”而非全面刺激。央行明确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重要考量;财政政策聚焦设备更新、“AI+制造”等结构性领域,避免重蹈2015年“大水漫灌”的覆辙。

核心驱动因素:政策、资金与产业的三重共振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财政端:8.5万亿元特别国债发行加速,重点支持新基建、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直接拉动相关产业链需求。

产业端:上海发布“AI+制造”行动计划,推动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深圳出台半导体产业专项扶持政策,目标2027年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资本市场改革:全面注册制深化、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制度性红利正在重塑市场生态。

资金面的结构性机遇。外资回流:中美关税暂缓背景下,北向资金连续15日净流入超600亿元,重点配置沪深300成分股,成为指数稳定器。

杠杆资金理性化:两融余额重返2万亿元,但投资者更注重风险控制,融资买入额占成交额比例维持在8%左右,远低于2015年的15%。

产业升级的确定性:AI算力需求爆发推动半导体板块业绩增长,CPO(共封装光学)龙头中际旭创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10%。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进入量产前夜,特斯拉Optimus订单已达10万台,带动RV减速器、柔性轴承等核心部件企业业绩弹性释放。

技术面隐忧与市场健康度的审视

尽管市场短期强势,但技术面需警惕三大风险:

顶背离与缺口压力:沪指日线MACD顶背离尚未化解,周线留下6.56点缺口未回补,且收盘位置严重偏离5周均线(3506点),技术回调概率较大。历史数据显示,当指数偏离5周均线超过8%时,短期回调幅度通常在5%-8%。

量能可持续性存疑:尽管两市成交额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但较8月18日的2.8万亿元峰值已萎缩12%,早盘30分钟沪市成交持续低于800亿元阈值,显示上攻动能边际减弱。若后续量能无法维持在2.3万亿元以上,市场可能进入震荡休整期。

板块分化加剧:科技主线内部出现明显分化,CPO、算力硬件等核心赛道持续走强,但液冷服务器、机器人概念等细分领域资金流出显著,显示资金在主线内部优化持仓。高位股寒武纪、工业富联等出现“天量见天价”特征,需警惕获利盘集中兑现。

机构研判与关键变量:5178点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乐观派的核心逻辑:

高盛、野村等国际机构认为,A股当前估值(沪深300PE 13.5倍)仍低于历史中枢,在居民储蓄搬家、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潜在上涨空间超20%。

中金公司上调2025年A股盈利预测,预计全市场净利润增速达12%,科技、高端制造等板块业绩弹性更大。

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若经济数据进一步放缓,降准降息、消费刺激等政策有望加码,形成“政策底→市场底→盈利底”的良性循环。

谨慎派的风险警示:

有研究指出,上半年经济“供强需弱”矛盾突出,6月规上工业企业产销率创历史新低,消费增速边际放缓至4.8%,若内需修复不及预期,市场可能提前反应。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降至84%,若美元指数反弹或对华芯片关税升级,可能引发外资阶段性撤离。

历史经验显示,指数从3000点附近快速拉升至3800点后,通常需要1-2个月的震荡整固期来消化获利盘,直接突破4000点的概率较低。

后市展望:结构性机会与操作策略

短期(1-3个月): 指数大概率在3700-4000点区间震荡,消化技术面压力与获利盘。若量能维持在2万亿元以上,券商、AI算力等主线有望引领突破;若量能萎缩至1.8万亿元以下,需警惕回补3696点缺口。

重点关注8月29日央行MLF操作、9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等关键节点,政策预期变化可能引发市场波动。

中长期(6-12个月): 若经济“软着陆”、产业升级持续推进,沪指有望在2025年底前挑战4200点,但突破5178点需满足三个条件:全市场净利润增速回升至15%以上;居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从当前的22%提升至30%;外资年净流入规模突破1万亿元。

结构性机会聚焦三大方向:

硬科技:算力芯片、CPO、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

消费复苏:白酒(估值分位30%)、即时零售(日均订单突破2亿单);

低估值蓝筹:银行(股息率5%)、公用事业(防御属性凸显)。

在理性与乐观中寻找平衡

当前市场已从“政策驱动”转向“政策+产业+资金”的三重驱动,与2015年的杠杆牛市有着本质区别。尽管技术面存在回调压力,但政策红利释放、产业升级确定性与居民财富再配置的长期趋势,为市场提供了坚实支撑。投资者需在把握科技主线的同时,警惕高位分化风险,通过ETF工具分散持仓,在震荡中布局结构性机会。5178点或许不是终点,但理性投资、敬畏市场永远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注:本文作者为“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李建兴,为本平台原创作品,转载自公众号“经济文化纵横谈”,欢迎朋友们关注并留言交流,一起网聚智慧、网聚人气、网聚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标签:财经   后市   新高   股市   辉煌   李建兴   资金   市场   量能   政策   结构性   板块   主线   科技   机器人   杠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