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少女转型记:通贝里借以色列成第二个圣女贞德?

​​

1429年,一位自称受到“神启”的十七岁农村少女披上戎装,带领法国军队解除了英军对奥尔良的围困,她叫贞德。六百年后,另一位少女同样以“天启般”的信念感投身于另一场“远征”——瑞典的格蕾塔·通贝里登上前往加沙的援助船队,试图冲破以色列的海上封锁。

历史似乎在以某种方式回响。只不过,贞德的战场在陆地上,而通贝里的“战场”在媒体的聚光灯下与国际舆论的漩涡中。

一场现代“十字军东征”?船队背后的象征意义。

这支名为“全球坚韧舰队”的船队规模惊人——五十艘船只载着的不仅是医生、药品和食品,更载着数百名记者、律师与人权工作者的信念。通贝里的加入,犹如向这场行动投下一枚舆论炸弹。

与中世纪手执旗帜的贞德不同,通贝里手中的“武器”是社交媒体账号和国际知名度。船队还未抵达冲突海域,相关话题已在全球各大平台引爆。有支持者将她捧为“勇敢的和平使者”,也有批评者斥其“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

颇具戏剧性的是,这支现代“远征军”与贞德的历史轨迹形成了奇妙映照:贞德最终被俘并被处以火刑,而通贝里与171名同行者被以色列军方拦截,羁押后驱逐至希腊。在希腊,她面对镜头控诉遭遇,言辞激烈地指责以色列实施“种族灭绝”。

形象反转:在中国舆论场何以“圈粉”?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失败的行动却让通贝里在中国舆论场中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理解甚至认可。

​​过去,中国网友对她的评价呈现两极:欣赏其勇气者不乏其人,但更多声音认为她“过于天真”“被幕后势力利用”。尤其是她那些略显极端的环保主张(如要求各国立即放弃化石燃料),被不少人视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而,此次加沙船队事件让许多中国网友看到了她“人设”的另一面:

​​行动大于口号: 当不少西方“白左”和社会名流仅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时,通贝里选择了亲赴前线。这种“以身犯险”的姿态,契合了中国文化中“行胜于言”的价值观。

站在道义制高点: 在巴以问题上,她选择声援被围困的加沙平民。这一立场与许多中国民众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普遍同情产生了共鸣。

​​“傻却不坏”的重新解读: 即便认为她行事冲动、策略简单,但越来越多人开始觉得她“初心是好的”“至少心怀正义”。这种评价的背后,是对其道德动机的一种肯定。

通贝里与贞德:形似还是神似?

将通贝里与贞德类比,固然有其吸引眼球之处,但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贞德的故事最终被权力收编,成为法兰西的民族神话;而通贝里仍活跃在舆论的聚光灯下,她的故事远未到“定论”之时。她或许永远无法成为第二个贞德,但她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矛盾与希望的独特象征。

通贝里或许永远无法复制贞德的历史地位,但她的行动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现实:在这个信息爆炸却良知疲软的时代,她以极具争议的方式,迫使人们重新审视那些被选择性忽视的人道危机。

当她从气候议题转向巴以冲突,她所挑战的已不仅是以色列的海上封锁线,更是整个国际社会在道义与强权之间的沉默与妥协。

而这,或许比能否“封圣”更值得人们思考。

​​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8

标签:历史   贞德   圣女   少女   船队   以色列   中国   舆论   希腊   道义   媒体   巴勒斯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