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考试升学焦虑、睡眠与运动不足、网络沉迷、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已不仅关乎个体幸福,更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近日,教育部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以下简称《十条措施》),以“小切口”回应“大关切”,通过系统化举措构建起全方位的心理防护网络,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迈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新阶段。

坚持问题导向,《十条措施》精准回应当前学生心理方面的“急难愁盼”,提出了多项具体可行的行动路径。然而,必须认识到,政策出台只是起点,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与监督。《十条措施》中有五条内容与家庭直接相关,其余措施在推进过程中也离不开家庭的理解与配合。因此,如何引导家长将政策要求转化为日常教育实践,是实现《十条措施》有效落地的关键所在,也是今后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
家庭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家庭监护与情感支持两大路径实现。前者为孩子构建安全、有序的成长边界,后者则为孩子提供持续的心理滋养与内在力量。
家庭监护建立心理健康的“安全防线”。家庭监护并非简单的看管,而是通过设定规则、明确边界,为孩子排除成长风险、塑造稳定秩序,奠定心理健康基础。中小学生心智尚不成熟,易受不良信息和复杂社交环境影响。科学的监护能有效拦截有害网络内容、防范校园欺凌等风险,减少外界负面冲击。例如,合理引导电子产品使用,有助防止沉迷并规避不良信息侵害。此外,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和运动时间,也依赖于家庭的监督与安排。稳定的生活节奏和清晰的行为规范,能帮助孩子建立对生活的“掌控感”,而掌控感正是安全感的核心来源。一旦安全感得以巩固,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滋生空间便会大大缩小。
家庭情感支持提供心理成长的“内在滋养”。如果说家庭监护是外在防线,那么情感支持就是内在养分。它通过共情、接纳和积极关注,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塑造其积极人格与心理韧性。当孩子在学业或人际交往中受挫时,家庭的情感支持是关键缓冲。例如,孩子委屈回家,若家长能耐心倾听、回应“你感到很委屈是吗?”,孩子会觉得被理解,情绪得以疏导;反之,若回应“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情感需求被忽视,负面情绪长期积压,易转化为心理问题。情感支持中的“非暴力沟通”与“共情式交流”,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认同感与内在力量。家长若注重肯定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仅看重结果,孩子更易形成“我能行”的积极认知,进而提升抗挫折能力。
当前,许多家庭在监护与情感支持方面出现偏差,在某些情况下成为心理问题的诱因。
家庭监护的核心在于“适度”,然而现实中常出现“过度控制”与“放任不管”两种极端。随着家庭结构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部分家长将全部期望寄托于孩子,导致监护过度——以“爱”为名严密控制孩子的学习、社交甚至兴趣,剥夺其自主空间,易引发逆反或丧失自我,反增心理风险。另一方面,因种种因素,单亲、重组家庭及留守儿童群体面临监护缺位。父母长期缺席,难以关注孩子的日常变化与情感需求,导致孩子安全感丧失、心理封闭,容易陷入孤独与自卑。
即便父母陪伴在孩子在身边,可若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情绪管理能力,仍难以提供有效支持。部分家长习惯以打骂、命令等方式管教孩子,忽视平等沟通与情感引导。语言暴力、情绪发泄等行为不仅破坏亲子关系,还可能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引发自我否定、攻击性等行为问题。此外,许多家长未能将孩子视为独立个体,惯用说教、指责等单向沟通方式,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事实上,只有让孩子“感受好”,教育才能真正入心。
让家庭真正成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港”,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优化监护模式,提升情感支持的有效性。
家长应主动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方式。《十条措施》中提出“推进实施全员育心”,也包含对家长学习心理知识的要求。家长可与孩子共同设定行为底线,在安全范围内赋予其适当的自主权,实现既保障安全又培养独立性的“弹性监护”,避免过度控制或放任不管。
家长需注意自身心理状态,避免在情绪激动时进行说教或指责。当觉察到自己或孩子情绪不稳定,应暂停内容沟通,先处理情绪。可通过深呼吸、短暂离开现场、自我暗示等方式平复情绪,为后续的理性对话创造条件。情绪平稳后,再以共情、非暴力沟通等方式与孩子交流。
家长应学会准确识别和表达情绪,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感受。当孩子出现情绪时,要通过倾听、提问等方式理解其心理需求,传递接纳与支持。待情绪缓解后,再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表达对孩子的信任。同时,要多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给予具体、及时的肯定,帮助其建立自信与被看见的价值感。
家庭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系统工程的基石。缺乏科学的监护,心理成长就失去安全边界;没有有效的情感支持,内心世界就缺乏持续滋养。当前家庭在监护与情感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教育智慧与情绪管理能力的不足。唯有家长持续学习、自我提升,才能真正筑牢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至诚学院)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