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议美国用市场换取中国技术,却被骂是“卖美贼”

前言

托马斯·弗里德曼,这名《纽约时报》的重量级专栏作家,观点总是那么犀利,一部《世界是平的》更是“稳固”了他的地位。

然而,他4月提出的“美国应用市场换取中国技术”却引起轩然大波。

中国网友“拍手叫好”,美国网友和评论家却骂其为“卖美贼”。

究竟是什么让这名“美国公知”提出如此大胆的主张?

弗里德曼的建议真是为了帮我国吗?

“我看到了未来,但不在美国”

弗里德曼的观点源于他对我国的实地观察。

2025年,他走访了我国的科技中心,亲眼见证了华为新建的巨型研发中心——一个占地相当于200多个橄榄球场的“明日世界”。

他震撼于中国在人工智能、5G、量子计算等领域的飞速进展,认为我国在许多技术领域已超越美国。

于是,他在《纽约时报》专栏中写道:

“曾经,人们来美国看未来;现在,未来在中国发生。”

他的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外媒消息

我国的科技生态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整合,从芯片设计到新能源,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让世界侧目。

与此同时,弗里德曼还在文章中指出,美国政策圈普遍低估了中国的技术实力。

到现在,还有许多人仍认为中方依赖美国的技术,忽视了中国在自主创新上的巨大投入。

弗里德曼发出警告,如果美国继续自满,可能会在技术竞争中被甩在身后。

争议的建议,以市场换技术

正是切实目睹了一切,曾经“傲慢的美国公知”弗里德曼提出一个建议:美国应将市场当作筹码,来换取与中国的技术合作。

他认为,中美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竞争不应是零和博弈,而应通过共享技术实现互利共赢。

除此之外,他还设想了一种场景:美国允许中企进入其市场,换取中方在关键技术上的透明度和合作,从而避免技术脱钩带来的全球经济割裂。

结果,让他没想到,这一建议引发了激烈反响。

支持者认为,弗里德曼的观点比较务实。

在全球化的今天,完全的技术隔离几乎不可能。

中美每年仍有近六千亿美元的双边贸易,供应链深度交织。

如果能通过市场换取技术,不仅能减缓竞争的烈度,还可能为全球技术标准制定创造合作空间。

然而,批评者却怒不可遏。

他们认为,弗里德曼低估了中方获取美国技术的“隐秘手段”,如通过并购、强制技术转让等途径掠夺知识产权。

在他们看来,开放市场无异“引狼入室”,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

更尖锐的批评则直指弗里德曼的“道德立场”。

一些评论家称他为“卖美贼”,认为他的主张是在向中方“低头”、“投降”,“牺牲”了美国的技术主导地位。

尤其弗里德曼提出这个观点时,处于美国对华政策更趋强硬,关税战升级至空前水平的背景下。

他的建议被视为与主流政策背道而驰,难怪引发众怒。

那么,弗里德曼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他是真的帮助我国吗?

技术“投降”不丢人

弗里德曼的建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他对全球技术格局的深思。

他认为,中美之间的技术竞争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战略博弈。

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全球协作来制定伦理标准,否则可能导致技术失控。

他担忧,如果中美继续走向技术脱钩,全球科技生态将被撕裂,创新效率将大打折扣。

此外,弗里德曼还指出,美国的传统优势,金融与市场正因“贸易战”而削弱。

川普的关税政策虽然短期内打击了中国出口,但也推高了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并激怒了其他贸易伙伴。

弗里德曼认为,与其通过关税孤立中国,不如利用美国市场的吸引力,换取中国在技术领域的让步。

这种策略并非“卖国”,而是试图以最小代价维持美国的全球影响力。

然而,弗里德曼的批评者却认为,他的逻辑忽略了地缘政治的现实。

那些人觉得,中美关系已从“贸易战”演变为更深层次的战略对抗,有人甚至担忧这可能是新冷战的前奏。

但其实,弗里德曼的建议并非全新概念。

技术转让的教训

历史上,中方曾施行“以市场换技术”策略,从西方获取海量技术。

例如,20世纪90年代,中方表示外企在华投资时可以进行技术转让,这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助力我国在高铁、电信等领域迅速崛起。

可对美国很多人而言,这成了一历史教训,是痛苦的。

美企因被迫转让技术而损失了大量知识产权,助长了中国的技术赶超。

批评弗里德曼的那些人认为,他忽视了这种不对等性。

中国市场虽然庞大,但其获取技术的方式往往伴随着强制性与不透明。

例如,美国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的报告曾指出,中企通过并购美国公司、窃取商业机密等手段,系统性地获取美国技术。

在这种背景下,弗里德曼的“市场换技术”建议被认为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中落地。

合作还是对抗?

弗里德曼的建议虽引发争议,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窗口:中美技术竞争的未来该何去何从?

如果选择对抗,关税战与技术脱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的碎片化。

2025年,中美之间“关税战”已导致全球供应链紧张,消费者与企业均付出高昂代价。

长期来看,这种对抗可能削弱双方创新能力,因为技术进步需要全球协作与资源共享。

反过来,如果选择合作,弗里德曼的“市场换技术”或许是一个起点,但前提是必须解决信任问题。

如何确保技术合作的公平性?如何防止知识产权被滥用?

这些都是亟需回答的问题。

此外,任何合作都必须在国家安全框架内进行,避免核心技术外流。

更深层次的问题还在于,中美关系的未来不仅取决技术,还取决于价值观与全球秩序的博弈。

弗里德曼呼吁两国就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建立信任机制,但在当前的氛围下,这一目标显得遥不可及。

川普政府的外交团队多为对华“鹰派”,直接军事冲突虽不至于,但区域紧张局势在升温。

在这种情况下,弗里德曼的理想主义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结语

毋庸置疑,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建议“以市场换取中国技术”,是一场思想的冒险。

他试图以全球化视野,寻找中美技术竞争的解法,却在现实的壁垒前撞得头破血流。

可是他的观点还是提醒我们,2025年的中美关系,正站在一个危险的十字路口。

对抗可能带来短期胜利,却可能以全球创新的停滞为代价;

合作虽有风险,却可能为世界赢得更光明的未来。

那么,你对于这件事怎么看?各抒己见。

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1

标签:科技   美国   中国   建议   市场   技术   中美   全球   中方   关税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