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及其盟友在安世半导体事件中展现的 “资产剥夺” 操作,本质上是对中国海外资产实施系统性围猎的前哨战。这一事件与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欧盟对俄资产冻结等行动形成战略呼应,揭示出美西方正试图通过 “法律武器化” 与 “规则工具化”,重构国际资本流动秩序以遏制中国发展。以下从战略逻辑、操作路径、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战略逻辑:从技术遏制到资本绞杀的升级
- 半导体产业链的地缘政治化
- 安世半导体作为全球车规级芯片市占率 14% 的龙头企业,其欧洲晶圆厂(德国汉堡、英国曼彻斯特)承担着 55% 的全球产能。美西方通过 “国家安全审查” 强行接管这些资产,直接冲击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战略领域的供应链安全。例如,英国拟强买的曼彻斯特工厂贡献安世 12% 的营收,其车规级芯片若断供,将导致全球车企库存仅能维持 2-3 周,迫使中国在技术自主化与市场妥协间陷入两难。
- 资本管制的范式转移
- 美国《优先投资政策》备忘录将半导体、量子计算等领域列为 “对华投资禁区”,并拟恢复《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的最高受托标准,禁止养老基金投资中国企业。这种 “投资脱钩” 策略与安世事件中的 “资产冻结” 形成协同效应,试图通过切断中国获取国际资本的通道,延缓高端制造业升级。数据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 31% 流向制造业国家外汇管理局,若美西方进一步扩大审查范围,可能导致中国海外制造业资产面临被强制剥离的风险。
- 国际规则的双重标准化
- 荷兰依据《商品供应法》冻结安世资产时,刻意回避 “产权保护” 这一西方长期标榜的市场经济基石。这种 “规则选择性适用” 在俄乌冲突中已显现:欧盟将俄罗斯 3000 亿欧元海外资产纳入 “赔偿贷款” 机制,开创了主权国家资产被第三方强制处置的先例。中国对外资产中 34% 为外汇储备(3.46 万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若美西方以 “人权”“债务违约” 等借口复制该模式,可能对中国金融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二、操作路径:法律工具与市场手段的组合拳
- 法律体系的攻击性构建
- 美国通过《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等立法,构建了 “行政令 + 司法裁决” 的资产剥夺体系。例如,在安世事件中,荷兰法院未开庭审理即裁定中方股东丧失投票权,将 99% 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这种 “程序正义” 外衣下的实体不公,为后续大规模资产没收提供了司法模板。
- 联盟体系的协同作战
- 美西方通过 “五眼联盟”“芯片四方联盟” 等机制,形成资产围猎的跨国协作网络。英国在荷兰冻结安世资产后迅速跟进 “强买” 曼彻斯特工厂,与美国 CFIUS 审查形成 “东西夹击”。这种协同效应在中概股领域同样显著:美国证监会依据《外国公司问责法》强制要求在美上市中企披露 “涉军关联”,欧盟则同步收紧对中国企业的 ESG 审查,试图通过多重标准挤压中企融资空间。
- 市场机制的政治化操控
- 美西方通过舆论战与市场干预削弱中国资产价值。例如,荷兰政府在接管安世后,向全球客户散布 “中国工厂产品质量不达标” 的谣言,导致安世股价单日暴跌 18%。同时,美国对冲基金通过做空中国海外上市企业(如 2025 年三季度做空蔚来、比亚迪的资金同比增长 40%),配合政策打压制造市场恐慌,为低价收购创造条件。
三、风险评估:资产安全与产业安全的双重挑战
- 直接投资资产的控制权风险
-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达 3.13 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超 40%国家外汇管理局。美西方通过 “国家安全审查” 强制剥离中资股权的案例已形成示范效应:2023 年英国迫使闻泰科技以 1.77 亿美元出售英国芯片厂 NWF,2025 年又试图故伎重演收购曼彻斯特工厂。若这种模式扩展至能源、矿产等领域,中国海外实体资产可能面临系统性流失。
- 证券投资资产的流动性危机
- 中国对外证券投资资产 1.42 万亿美元,其中美股上市中概股市值约 7000 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美国拟将上市公司证券投资纳入《优先投资政策》限制范围,若全面实施,可能导致中概股遭遇集中抛售。更严重的是,美国可能通过修改会计准则(如要求 VIE 架构企业合并报表),剥夺中企海外融资功能,引发跨境资本流动的 “多米诺效应”。
- 储备资产的信用货币陷阱
- 中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比约 59%,若美国以 “债务违约”“技术制裁” 等为由冻结部分储备,将直接冲击人民币汇率稳定。2025 年欧盟对俄资产冻结后,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已从 59% 降至 56%,这种趋势若持续,可能加速国际货币体系 “去美元化”,但短期内中国仍需应对储备资产缩水风险。
四、应对策略:构建多维防御体系与反制能力
- 法律战与舆论战的双线反击国际仲裁与诉讼:针对荷兰政府的非法冻结,中国可依据《中欧投资协定》争端解决机制提起仲裁,并联合受影响的欧洲车企(如大众、沃尔沃)发起集体诉讼,揭露美西方 “规则破坏者” 面目。舆论叙事重构:通过国际智库发布《全球资产安全蓝皮书》,系统揭露美西方资产剥夺案例,推动发展中国家在 G20 框架下建立 “跨国资产保护联盟”,形成规则制衡力量。
- 资产配置的战略调整储备资产多元化:将黄金储备占比从当前 3.3% 逐步提升至 10% 以上,并增持 IMF 特别提款权(SDR)、新兴市场主权债券等非美资产国家外汇管理局。直接投资本土化: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建立 “双枢纽供应链”,例如在马来西亚新建车规级芯片封装基地,替代安世东莞工厂 70% 的产能,降低对单一地区的依赖。
- 金融工具的创新应用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扩大与 “一带一路” 国家的跨境人民币结算,2025 年三季度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同比增长 120%,可进一步将其与石油、矿产等大宗商品交易挂钩,削弱美元结算霸权。海外资产信托化:通过设立离岸家族信托、主权财富基金等法律架构,将敏感资产置于多重法律保护层之下,增加美西方强制剥离的司法成本。
- 产业自主化的加速推进半导体国产替代:对中芯国际、华为昇腾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5 年本土浸没式光刻机良率已超 85%,力争 2027 年前实现 28nm 芯片的全自主量产。供应链弹性建设:在上海临港、合肥等地布局 12 英寸晶圆厂,形成 “欧洲设计 - 中国制造 - 全球销售” 的新分工模式,降低对美西方技术节点的依赖。

结语
安世半导体事件标志着中美战略竞争进入 “资产博弈” 新阶段。美西方试图通过 “法律武器化” 实现对中国海外资产的 “合法抢劫”,其本质是对国际经贸秩序的根本性破坏。中国需以 “规则反制 + 能力建设” 组合拳应对挑战:一方面通过国际司法诉讼与舆论斗争捍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加速产业自主化与金融体系韧性建设。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形式的外部围堵最终都将倒逼内部创新,中国在这场资本绞杀战中展现的战略定力与制度弹性,或将成为重塑国际经济秩序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