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外嘉宾共话地球瑰宝的守护与共生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地球瑰宝的守护与共生——解码地学价值与可持续未来”主题,从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到生态文化多样性的逻辑链条展开深度对话,为全球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论坛现场的高端对话环节。杨涛 摄

对话现场,论坛主持人、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办公室主任任舫以“地质公园是地球留给人类的无字天书,记录着46亿年的演化史诗”开篇,将对话引向“如何让高冷地质走进大众生活”的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左二)讲述青藏高原造山成矿现场故事。杨涛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以青藏高原造山成矿现场为例,提出三重路径——讲好地质故事,围绕特提斯大洋的沧海桑田、世界第三极崛起等核心价值构建故事链;拥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让公众身临其境感受造山运动;推动科教融合,将地质公园打造成中小学科普基地,让科学家与公众零距离接触研究现场。“只有把科学语言转化为大众听得懂的‘故事’,地质公园才能真正成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活教材’。”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左二)提出“人工地质遗迹”的保护新思路。杨涛 摄

同样关注科普创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则结合青藏高原找矿经历,提出“人工地质遗迹”的保护新思路。他指出,人类矿业开发史,如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留下的人工遗迹同样是地质公园的“瑰宝”。“矿山闭坑后,不应简单填埋或复绿,而应通过科技手段保护采矿遗迹,打造‘矿业开发主题地质公园’,让游客在‘看矿、探矿、知矿’中读懂人类文明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跃平(左二)强调地质安全是公园发展的底线。杨涛 摄

地质安全是公园发展的底线,中国工程院院士殷跃平结合三峡库区、“中国天眼”FAST选址等实践强调。“贵州的地质公园以‘奇、险、峻、秀’著称,但‘险’背后是活跃的地质作用——滑坡、危岩、地下河涨落等隐患需动态监测。”他建议未来地质公园可构建“区域网络”,如贵阳至宜昌的“第二台阶地貌剖面”、乌江至珠江的“喀斯特走廊”,通过串联不同公园的特色,形成更系统的科普矩阵。

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安黎哲(左二)表示,保护地质遗迹,本质是守护生态与文化的根基。杨涛 摄

“地质多样性是生态多样性的本体,生态多样性是地质多样性的响应,文化多样性则是两者共同孕育的结晶。”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安黎哲教授以西部缺水地区地质公园为例,阐释了地质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三性共生”的底层逻辑:“西部地质公园以荒漠、山地为主,生态系统虽简单,却孕育了独特的荒漠植物、爬行动物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保护地质遗迹,本质是守护生态与文化的根基。”

兴义世界地质公园代表温谦谦(右一)分享“科普从娃娃抓起”。杨涛 摄

作为2024年新晋的世界地质公园,兴义世界地质公园代表温谦谦分享了“科普从娃娃抓起”的实践。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将全球唯一“近岸—远洋三叠纪生物群”剖面的复杂知识转化为小学生能背诵的地质年代表,发动社区居民主动讲述我们的公园为何是世界瑰宝,让保护从政府推动变为全民自觉。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代表程小青(右二)介绍“科技+人文”的创新探索。杨涛 摄

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代表程小青则介绍了“科技+人文”的创新探索。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与高校合作制作板块碰撞动画、开发VR地幔体验项目,培养义务讲解员,为科研团队提供免费考察便利,推动最新科研成果向科普内容转化。“地质公园的生命力,在于让科研接地气、让文化有传承。”程小青说。

法国洞穴联盟副主席让·波塔西(左二)动情讲述。杨涛 摄

论坛上,法国洞穴联盟副主席让·波塔西的中国情缘引发共鸣。自1986年首次参与中法联合洞穴科考以来,他见证了贵州双河洞从无名洞穴成长为亚洲第一长洞,更推动双河洞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洞穴保护与开发可以并行——科学家与开发者需建立协同机制,用科普教育传递洞穴是生态屏障的理念。”他特别提到,法国洞穴联盟以蝙蝠为徽标,正是因为蝙蝠是洞穴生态的指示物种,“保护一个洞穴,就是保护一片生态系统”。

巴基斯坦地质科学博士胡赛(左二)期待借助中国经验,推动巴方地质公园建设。杨涛 摄

巴基斯坦地质科学博士生胡赛则展现了地质公园的全球期待。“巴基斯坦尚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但2025年将启动全国地质调查。我们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未来希望借助中国经验,推动巴地质公园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络。”在中国学习的他期待将贵州的地质故事讲给巴基斯坦,也将巴方的地质特色带回中国。

“地质公园不仅是地球历史的说明书,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田。”主持人任舫在总结中强调,从贵州双河洞的洞穴微光到全球地质公园的星河璀璨,中国正以天人合一的智慧,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此次论坛的思想碰撞,不仅为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案,更传递了一个共识:守护地球瑰宝,需要科学的理性、文化的温度与全球的协作——这是人类对地球的承诺,更是对未来的担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春英 游正兰 张警

徐涛

编辑 游正兰

二审 方春英

三审 曾帅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8

标签:科技   贵阳   瑰宝   嘉宾   中外   地球   生态   文明   地质公园   地质   多样性   洞穴   中国   遗迹   世界   巴基斯坦   兴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