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视剧《长安的荔枝》在热播,剧中一个叫李善德的小吏,克服了重重困难,将新鲜荔枝从岭南运到了长安,让贵妃吃到了心心念念许久的鲜荔枝。这部电视剧根据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改编,然而,千里传送荔枝,历史上真的有这件事吗?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海报(图片源自网络)
据《新唐书·后妃传》记载:“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就是说杨贵妃喜欢吃新鲜的荔枝。但是荔枝不好保鲜。荔枝的外壳脆弱,非常容易散失水分;加上荔枝自身呼吸作用旺盛,酶含量高——种种因素都导致这种水果一离开枝头就走向急速变质过程,以至于荔枝又有“离枝”的别名。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写到:“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如何只争朝夕,让鲜荔枝跨越千里?于是就有“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玄宗设置“荔枝道”,安排人骑驿马接力传送,从产地到京师数千里,荔枝还没变味就被送到了贵妃手上。其中,驿马是为国家传递公文、军事情报、贵重物资的良马,唐代有驰道,平坦宽阔,每隔十里设有驿所,能吃饭喝水换马。要想节省时间,就必须一站一站接力,人歇马歇快递不歇。如此传递,就能赶在三日味变前送到长安。
快马送荔枝(图片源自网络)
关于这个故事中荔枝的产地,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岭南的荔枝,但岭南距长安5000里,按唐朝驿站日行数百里的速度,用时远超“三日味变”的期限。主流的观点认为荔枝产自涪州(今重庆涪陵),此处距长安约2000里,经快马接力,三日可达长安,符合保鲜要求。
苏轼在《通鉴唐纪》中直言:“此时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岭南也”。清代的《涪州志》记载道:“由达州取西乡,入子午谷,至长安才三日,色香未变”。还有学者曾对四川地区荔枝的历史分布进行过考察,发现宜宾、泸州、乐山和涪陵四地产量最大,质量最好。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寰宇记》提到,涪州地区的乐温“县地颇产荔枝,其味尤胜诸岭”。成书于南宋中期的《舆地纪胜》提到,涪州城西十五里地方,有妃子园,植有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由此可见,以骑马传送的方式运输新鲜荔枝,这些荔枝大概率来自四川。
唐荔枝古道示意图(图片源自网络)
不过,明朝的张岱在《夜航船》中写道:“唐天宝中,贵妃嗜鲜荔枝。涪州岁命驿递,七日夜至长安,人马俱毙”。他说四川涪州的荔枝七天才能运到长安,与前面三天送到的说法不符。
除了在运输上节省时间,古人也在保鲜技术上突破限制。有人认为,荔枝是最早通过改变温湿度来储藏的果品。《广东新语》记载了一种办法:“藏荔枝法,就树摘完好者,留蒂寸许,蜡封之,乃剪去蒂,复以蜡封剪口,蜜水满浸,经数月,味色不变”。明代的《荔枝谱》介绍了另一种办法:“乡人常选鲜红者,于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穴,置荔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甚至还有“整树移植法”,清代吴应奎在《岭南荔枝谱》中写道:“以连根之荔,栽于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阳丹河,运至商州、秦岭不通舟揖之处,而果正熟,乃摘取过岭,飞骑至华清宫,则一日可达也”。有人认为唐代京城吃的鲜荔枝也有用这种方法运到的。
杨贵妃一定不会想到,1200多年后,曾经需要飞骑传送的荔枝,如今已变成北方百姓夏季常见的时令水果。如今电商平台、果农、物流公司协同运转,北方客户在平台下了单,南方果农就将荔枝采摘打包好,装入保鲜袋用冷链车送往机场,荔枝下飞机后同样享受冷链配送的待遇,不到24小时荔枝就出现在消费者餐桌上,这可比杨贵妃吃到的荔枝要新鲜得多。
荔枝低温保鲜(图片源自网络)
荔枝虽然味道鲜甜,但不宜多吃。苏轼曾经写到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无疑是夸张的写法。荔枝是名副其实的高糖水果,不要说三百颗,三十颗都多了。一罐可乐的含糖量是35克,三十颗荔枝就相当于两罐可乐。糖能刺激多巴胺分泌,带来愉悦的感觉,但过多的糖分摄入会带来肥胖等健康问题,吃荔枝容易“上火”也主要是高糖导致的。根据科学建议,成人每天不超过12颗,孩子不超过5颗,这样就不容易导致问题了。
更新时间:2025-07-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