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不孝顺的孩子,身上难逃这4个特征(值得一读)

孩子长成,疏于问暖,怠于奉养。此景伤怀,其根早种。

观其幼时行藏,已露端倪。

长大后不念亲恩者,儿时多有此四徵,望君细察,及早引导。

受恩忘谢,理所应当

此类稚子,视父母之哺育、关切如日月运行,天经地义。

受之泰然,未有片语由衷之谢,亦无半分体恤之情。于长辈付出,手足照拂,难见自然之敬重。

《增广贤文》有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禽兽尚知本,况于人乎?幼时即乏感恩之芽,心田荒芜。

及长,则难生反哺之念,遑论孝养之责。

受之安然,不思其源,此乃情义疏离之始基。

欲壑难填,索取无度

童蒙之时,所求即索:小至玩物零嘴,大至钱帛珍器。鲜顾家计艰难,唯欲壑是填。

此态若纵,年岁愈增,索取愈甚。

《道德经》警言:“祸莫大于不知足。” 剧中苏明成者,成年视父母为债主、钱囊,成家犹索求不止。

其心所念,非亲恩当报,乃亏欠当偿。幼时惯于伸手,长成难期反哺。

不知足者,如饮咸水,愈饮愈渴,终将亲情吸噬殆尽。

家事如烫,避之唯恐

非因课业繁冗,实乃心性疏离。

家中有事,长辈需探,阖家需力,彼则巧言推脱,置身事外。

邻家一子,祖辈染恙,父母携往,辄托故不赴;家宅洒扫,阖家齐动,彼独闭户,假学业为屏。及至祖母缠绵病榻,仅匆匆一面,再无踪影。

此非偶然,实乃自幼养成规避家责之习。

《论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非仅言距离,更重其心系。

幼时即远家事,如断线纸鸢,长成焉能飞回故巢?心离于家务,情必疏于亲恩。

亲忧若罔,漠然置之

父母身有恙,事有艰,彼或闻之,亦如过耳秋风。

鲜有主动问询“安否”、“需助否”,遑论援手解困、温言慰藉。此冷漠非一日之寒,乃积习使然。

《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体恤亲心,关怀亲忧,乃孝之根基。

幼时即不察父母之颜色,不解父母之艰辛,如盲者不识路,长成何以导亲于安暖?心无体谅之苗,终难结反哺之实。

童蒙养正,根深叶茂

孩童言行,乃心性之镜。成年后之疏离淡漠,早于童蒙嬉戏间埋下伏种。

养育之道,非惟衣食丰足,更在日用伦常间,培其感恩之念、节制之德、担当之勇、体恤之心。

《孟子》箴言:“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 待至亲尚凉薄寡恩者,如树无根,其德行之枝叶何以繁茂?

亲缘之树欲长青,幼时当勤浇灌仁孝之泉,方得晚景枝叶扶苏,福荫满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9

标签:育儿   特征   身上   孩子   幼时   父母   阖家   心性   孝经   家事   知本   道德经   之义   长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