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一个清晨,42岁的王明(化名)背着通勤包,正往办公室快步走去。习惯性地,他从口袋里抓出一把枸杞,像嚼瓜子一样,边走边嚼。身旁的同事见状忍不住打趣:“王哥,听说你最近‘干嚼枸杞’上瘾,真的有用吗?”王明笑着摆摆手:“不试试怎么知道?小问题。”枸杞是好东西,大家都知道。
但谁想到,半年后体检,王明的肝功能指标竟然轻微异常、血糖较上年也升高了。医生翻着报告单,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他:“你平时都干啥呢?咋还这么吃枸杞?”
似乎人人都在说“枸杞养生”,但方法对吗?“嚼枸杞比泡水更补”真的靠谱吗?背后的科学是什么?有多少人,被潜移默化的“健康习惯”带跑了偏?尤其是第3个常见误区,鲜有人真正了解。日常小习惯,竟暗藏健康隐患。关于枸杞的那些经验与误解,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你的身体?今天就带你,走进“干嚼枸杞”现象背后的真相。
“枸杞养生”风头正劲,超市热销、网络种草不断。许多人相信,“嚼着吃,更补、更养生”。但事实真是这样吗?专家提示,枸杞确实含有丰富的多糖、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铁、锌等矿物质,对提高免疫力、抗氧化、防老化有积极作用。
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团队在2023年一项针对1200名中年人健康习惯调查中指出:持续每天大剂量食用枸杞(>30克)的人,约16.8%出现肠胃不适或口干上火;5.9%体检提示肝功能转氨酶轻度升高。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首席医师赵蕾特别提醒:枸杞虽好,但“量多未必益”,且干嚼容易吃多,增加胰岛负担。每100克枸杞约含碳水47克,热量高达近300千卡。干嚼一小把,相当于3-4颗大枣的热量,却更容易被忽视。
不仅如此,《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显示,枸杞中天然糖分不低,糖尿病及高血糖人群需格外注意。干嚼也可能造成枸杞黏附于牙齿间,使龋齿风险上升。
像王明那样每天干嚼枸杞,半年下来,身体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我们按主流权威数据、临床案例做梳理:
血糖升高:
枸杞虽称中药,但其中糖含量高。干嚼更易大量摄入,有报告提示,频繁干嚼者连续3-6个月后,空腹血糖平均升高0.3—0.6 mmol/L。糖尿病人群尤为敏感,不可忽略。
体重悄然上升:
每“抓一把”枸杞约10-15克,一周轻松多摄入额外热量700千卡,半年可导致体重增加约0.6—1.2公斤。对于控制体重的人来说,长期如此效果明显。
消化负担变重:
枸杞富含膳食纤维,但干嚼不易消化,有部分人(约13.6%)反映出现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胃炎、消化功能较弱者,尤需谨慎。
肝肾负担加重:
《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导》指出,大量进食枸杞可能加重肝肾代谢压力。极少数敏感个体(如肝病、肾功能不全者)会出现肝酶升高、尿蛋白阳性等现象。
不过也不能全盘否定枸杞的好处。每日适量(10-20克)正确摄入、有助于补气益精、提升免疫。如同水管需要适时疏通,摄入枸杞亦讲究“管用不乱补”。
适量为宜,不超过20克/天:针对普通成年人,权威营养师建议每日摄入枸杞不超过20克。对于糖尿病、高血糖及肥胖人群,建议酌情减少或咨询医生。
泡水/煮粥优于干嚼:泡水软化后的枸杞更易消化吸收,热水能释出多糖和部分维生素,减少对牙齿和消化道的刺激。煮粥、炖汤时加入少量枸杞,也有利于成分释放。
特别人群注意禁忌,个体化食用:孕妇、肝肾功能异常者、过敏体质、在服用降糖/抗凝药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枸杞。不同体质所需并不相同,适合自己的才是“真养生”。
健康,其实在于科学、适度、不迷信。别让“好习惯”变成“健康陷阱”,用知识照亮生活的细节角落。
枸杞养生并非人人适用、高枕无忧。不同人群、不同吃法,带来的效果可能天差地别。若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建议定期医学检查、科学饮食搭配,切勿以偏概全。
本文针对大多数健康成年人,适合做出调整和建议。如果你有已知慢性疾病或特殊健康状况,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专业医师综合评估后制定饮食方案。盲目效仿网络“健康招数”,反而容易贻误健康,务请警惕。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枸杞的科学进食指导及误区》
《国人膳食指南与慢性病防控讲义(2023年版)》
《肝肾功能与传统食材摄入关系研究进展》
《药食同源类食品安全管理政策解读》
《枸杞摄入量与肝糖代谢研究》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