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喝到嘴里还是甜的,霸王茶姬在泰国的股权却先"变了味"。1.42亿泰铢,泰方直接拿走51%控股权,这哪是融资?分明是中国品牌出海版"我出钱,你当爹"。别扯什么"借船出海"的漂亮话,控股权都没了,船开向哪还轮得到你说了算?这事儿往小了说是霸王茶姬一家的选择,往大了看,简直是中国新茶饮出海集体踩坑的活教材——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更别想拿自家孩子换别人的奶喝!
一、1.42亿泰铢买个"爹"?霸王茶姬的算盘打得全东南亚都听见了
先说个冷知识:泰国人年均喝掉38公斤奶茶,比中国人一年吃的大米还多。这市场听着是不是流口水?霸王茶姬肯定也是这么想的,不然不会急吼吼地把泰国公司51%的股权拱手让人。1.42亿泰铢换算成人民币也就2800多万,这点钱对于估值百亿的霸王茶姬来说,连塞牙缝都不够,但泰方却凭这笔钱当上了"大股东"。这账怎么算的?
原来人家看上的不是钱,是泰方背后的"三巨头"——"妈妈牌"方便面母公司、物流独角兽Flash Express、房地产开发商Ananda。翻译成人话就是:你帮我搞定供应链(方便面大佬懂食品流通)、解决配送(物流独角兽管跑腿)、找好门面(地产商给铺子),我让你当老大。这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以为抱上泰国土豪的大腿就能躺着赚钱?
但你忘了一件事:这世上哪有免费的午餐?泰方拿51%股权可不是来当活雷锋的。人家是来"控股"的,控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以后泰国公司卖什么口味的奶茶、定价多少、开多少家店,甚至logo换个颜色,都得泰方点头。霸王茶姬这哪是"出海",分明是把自家孩子过继给了别人家,还指望孩子以后给你养老?
更讽刺的是,这不是霸王茶姬第一次玩这套。今年5月在马来西亚,它就和当地公司成立合资企业,自己持股60%当老大。怎么到了泰国就突然"认怂",甘愿当小股东?答案可能扎心:要么是泰国市场水太深,不找个本地爹根本玩不转;要么就是国内卷不动了,急着靠海外故事给美股投资者画饼。毕竟顶着"新茶饮美股第一股"的帽子,财报上总得有点新花样吧?
二、东南亚不是"垃圾场"!中国奶茶凭什么把核心权拱手让人?
这两年国内新茶饮卷成什么样,大家都看在眼里。喜茶、奈雪的茶、古茗、茶百道...恨不得在一条街上开十家店互相掐架。于是乎,"出海"成了政治正确,东南亚尤其被吹成"新蓝海"。但蓝海归蓝海,你也不能光着膀子就往下跳啊!
霸王茶姬在泰国的操作,本质上是把"中国品牌"三个字当成了唐僧肉,以为只要挂个招牌,当地人就会乖乖买单。但你别忘了,奶茶这东西,口味是有地域壁垒的。泰国人喝惯了甜到齁的泰式奶茶,能接受你那半糖少冰的"中国味"吗?之前就有中国奶茶品牌在东南亚折戟,比如某品牌强行推"杨枝甘露",结果当地人嫌酸;某品牌坚持用鲜奶,结果成本高到卖一杯亏一杯。
所以霸王茶姬找本地股东,说是"借势",其实就是想让泰方帮它"本土化"。但本土化的前提是你得有控制权啊!现在倒好,泰方控股51%,万一人家觉得"伯牙绝弦"太苦,非要往里加两勺炼乳;觉得"桂馥兰香"名字太绕,非要改成"泰国椰奶王",你拦得住吗?到时候消费者喝到的到底是霸王茶姬,还是"泰国霸王姬"?
更要命的是供应链。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那个朱丹蓬说得没错,供应链是茶饮企业的命根子。现在泰方控股,以后原材料采购、仓储物流谁说了算?万一泰方为了压成本,偷偷用便宜的植脂末代替鲜奶,用过期的水果做果茶,砸的是谁的招牌?是你霸王茶姬的!消费者可不管你股权怎么分,只知道"我喝霸王茶姬喝出问题了"。到时候国内消费者骂你"割完韭菜就砸招牌",海外消费者嫌你"挂羊头卖狗肉",两头不讨好,图啥?
三、"以市场换股权"是饮鸩止渴!中国品牌出海别再犯傻
有人可能会说:人家霸王茶姬是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先把摊子铺开再说。这话听着耳熟吧?几十年前,某些行业搞"以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让出去了,技术也没换来。现在新茶饮又来个"以市场换股权",难道要重蹈覆辙?
东南亚市场确实大,但不是谁来都能分一杯羹。看看人家蜜雪冰城,在东南亚开了几千家店,什么时候听说过让本地人控股51%?人家是自己建供应链、自己搞加盟、自己管品控,虽然也遇到过口味调整的问题,但至少品牌的"根"还在中国手里。再看看星巴克、麦当劳,哪个跨国企业进海外市场是靠"卖股权"换生存的?人家都是"我出品牌和标准,你出钱和资源,利润分成可以谈,但控制权想都别想"。
霸王茶姬这么做,说白了还是底气不足。要么是缺钱,要么是缺人才,要么是对自己的模式没信心。觉得没有本地大佬撑腰,在东南亚寸步难行。但你有没有想过,今天泰国人能花1.42亿泰铢买你51%股权,明天就可能花更少的钱把你剩下的49%也吞了。到时候你连说"不"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公司章程里写得清清楚楚:人家控股,人家说了算。
更危险的是,这可能会带坏头。现在喜茶、奈雪也在盯着东南亚,如果看到霸王茶姬"卖身求荣"好像活得还行,会不会也跟着学?到时候东南亚的中国奶茶店,全成了本地资本的"打工仔",我们输出的不是品牌文化,而是给别人送钱送市场送经验。这哪是"出海",分明是"出海送人头"!
四、新茶饮的"海外渡劫":别把平台当本事,别把资本当靠山
中国新茶饮这几年确实牛,从街头巷尾的小摊贩做成了估值百亿的上市公司。但很多品牌都犯了一个毛病:把"风口"当能力,把"资本"当靠山。总觉得只要有钱、有流量、有加盟,就能无往不利。但出海不是开盲盒,你得搞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霸王茶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原叶鲜奶茶"的概念,是"中国风"的设计,是年轻人喜欢的"国潮"标签。但这些东西在海外能复制吗?很难。因为"国潮"的根基在中国文化,一旦脱离了本土土壤,又没有控制权去坚持自己的定位,很容易就变成"四不像"。你以为泰方会帮你传播中国文化?人家只会让你改成泰国人喜欢的样子,毕竟赚钱才是第一位的。
之前某火锅品牌出海,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把麻辣锅底改成了酸甜味,结果中国游客觉得不正宗,本地人觉得不如本土火锅,最后惨淡收场。这个教训还不够深刻吗?餐饮行业的"魂"就是口味和文化,你把"魂"都丢了,还怎么活?
再说资本。泰方那三大巨头,哪个是善茬?"妈妈牌"方便面在泰国垄断了几十年,Flash Express在物流行业说一不二,Ananda在地产界手眼通天。这些大佬投资你,不是因为看上你的"中国风",而是看上了奶茶市场的红利。等哪天他们觉得自己能做,或者找到了更好的标的,分分钟就能把你踢出局。到时候你投入的品牌、技术、管理经验,全成了给别人做嫁衣。
五、破局之路:要么硬气到底,要么别去丢人
说了这么多,不是要一棍子打死中国新茶饮出海。东南亚市场确实值得去,但怎么去,是个大学问。
第一,控股权绝对不能让。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命的问题。你可以找本地合作伙伴,可以让他们参股,可以给他们分红,但控制权必须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不然就像孙悟空戴上紧箍咒,人家一念咒语你就疼得满地打滚。
第二,供应链必须自己建。别指望别人会帮你省钱、帮你保证品质。从茶叶、鲜奶到水果,能自己控制的一定要自己控制。哪怕初期成本高一点,至少睡得安稳。蜜雪冰城为什么敢在东南亚低价扩张?因为它在印尼建了自己的糖浆厂,在越南种了自己的茶叶,成本能压到最低,品质也能保证。
第三,文化输出要因地制宜,但不能丢了根本。可以调整口味,但不能乱改定位。比如在泰国可以推出"泰式奶茶+中国茶底"的融合款,但"霸王茶姬"这四个字代表的"东方美学"不能丢。不然消费者喝了半天,都不知道这是个中国品牌,那出海还有什么意义?
第四,别迷信"大佬"。本地巨头确实能帮你搞定一些问题,但也可能给你挖更大的坑。与其抱大腿,不如自己练内功。把产品做好,把服务做精,把品牌做扎实,自然会有人买账。肯德基刚进中国的时候,也没人脉没资源,不照样靠炸鸡征服了中国人的胃?
结尾:
霸王茶姬泰国公司被控股51%,这事儿与其说是"战略合作",不如说是给所有中国新茶饮品牌敲响了警钟:出海不是逃难,别慌不择路把自己卖了。我们中国的奶茶,凭什么要让外国人当老板?凭什么要把核心利益拱手让人?
记住,真正的品牌出海,是带着中国的味道、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标准走出去,而不是去当别人的"贴牌工厂"。如果连控股权都保不住,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国内卷。至少卷输了,也输得有尊严。
最后问一句:霸王茶姬,你那杯"伯牙绝弦"还能弹多久?别到最后,弦没了,茶凉了,连琴都成了别人的。
更新时间:2025-07-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