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后”“飞手”暑期在乡村地头办起无人机小课堂

  盛夏时节,室外温度40℃。长丰县双墩镇梁庄村的农田边,郑逸喆蹲在地上调试植保无人机,五六个村民围观,眼里都透着好奇。这个身高一米八的17岁男孩,是合肥工业学校无人机操作与维护专业的学生。暑假,他带着专业技能来到梁庄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除了在村委会协助工作,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培训村民无人机操作技能。

村民正在学习无人机知识。

  村里来个“小郑老师” 无人机乡村小课堂开课

  8月6日,记者在梁庄村一片绿油油的大豆田边,见到正在忙碌的郑逸喆,面前摆放一台巨型无人机。郑逸喆告诉记者,这台大家伙就是“植保无人机”,主要作用是服务农田,撒药或施肥。

  “今天要教大家怎么操作这台无人机。”郑逸喆说。调试设备时,他的手指在遥控器摇杆上灵活滑动。“叔叔阿姨,你们看,无人机它飞起来,主要就靠这四个旋翼,像四把小扇子,转得快了,就能把机器托起来。”郑逸喆演示简易起降操作,村民凑近观察学习。无人机平稳起飞,低空悬停。

  “哟,稳当得很。”村民立即讨论起来。“这就是悬停,要控制好推杆的力量和角度。”当大家问及无人机对耕种的实际用处时,郑逸喆指着一片庄稼说,“比如植保打药,精准、高效、省人工、省药、省水,这片大豆田就特别适合使用。”

  这台无人机自重70-80公斤,如果承重肥料或农药的话,可能达一百多公斤。因此,要灵活操纵它不仅需要技术,也需要胆量。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植保无人机起飞,被它卷起的风沙所震撼。郑逸喆指导一位略显紧张的村民操作摇杆。“起飞前,我们需要注意安全,至少距离它5米远。这个按钮是控制上升和下降的,这个旋钮是控制方向的。”

  从结构原理到飞行规则,郑逸喆把复杂的专业知识掰开了、揉碎了,变成村民都能明白的田间大白话。

无人机在半空悬停。

  科技助农,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

  “小郑给村里带来新理念,教我们的东西都很实用。”村民王琼兴奋地说。另一位打算买无人机的村民表示:“学会了,就能自己打药,又快又省水。”郑逸喆传递的不仅是技术,更让村民触摸到“科技能让农活变轻松”的希望。

  今年7月13日,郑逸喆来到梁庄村开始暑期实践。“我的办公地点在村委会,平时协助村委做一些行政工作,也会去田间地头巡查庄稼的长势。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教大家操作无人机。”郑逸喆说。因为学的是无人机专业,了解到无人机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他就想着,能不能把技术带到农村,更好地运用到农业生产上。

  目前,梁庄村全村种植大户共5户,8400亩地全部使用无人机协助种植,效率比人工施肥、撒药提高4-10倍,每亩节约人工费用约80-150元。但会操作无人机的村民仍是少数。“每次都是固定的那几人。小郑老师来培训,是为了让更多村民能学会操作。”双墩镇团委书记龚天阔告诉记者。

  郑逸喆告诉记者,实习会一直到暑期结束。他不仅感受到乡村的变化,也对这片土地有了深厚感情。“我感觉自己和社会和土地的联系更紧密了。看到叔叔阿姨从陌生到感兴趣,再到学会基础操作,这种成就感在学校里是很少体会到的。”

  螺旋桨的嗡嗡声中,无人机飞向远方,将村庄的新貌尽收眼底。17岁的郑逸喆用一堂堂“无人机的田间课堂”诠释着青春力量,用自己的专业赋能乡土,是科技助农最美的起航。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张梦怡 实习生 朱佳佳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7

标签:数码   无人机   地头   暑期   乡村   课堂   村民   操作   田间   打药   摇杆   合肥   长丰县   村委会   庄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