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零零娱
编辑丨零零娱
“双星辉映各峥嵘,薪火相传乒乓情。”
五战奥运、年过六旬,乒坛传奇倪夏莲用半个世纪诠释体育精神。
只有过来人才懂得陈梦这次的夺冠之路,一句太不容易戳人泪点。

两届奥运冠军金牌得主,陈梦竟被贴上“捡漏之王”标签。
所有人仿佛都是裁判,用最严厉的标准来判定她的一举一动。

两位“忘年交”的运动员,“挥出”同样的心声。
都是为国争光的国乒队员,为何不能给她们多一点宽容?

那么,这次倪夏莲究竟如何评价陈梦?
倪夏莲又有着怎样的乒乓之路呢?

陈梦在东京奥运会夺得乒乓球女单冠军后说出的“我的时代到来了”。
这句充满豪情的宣言,本应是运动员巅峰时刻的自然流露。

这却意外地让她陷入了长达数年的网络争议中。
这位来自青岛的乒乓球选手,虽然未能实现“大满贯”的伟业。

但连续两届奥运会女单夺冠的成就,在中国乒乓球史上仅有三人达成。
即便如此,仍有声音质疑她的冠军含金量,认为她是凭借“运气”或是“捡漏”才得以登顶。

2025年全运会赛场上,已经九个月没有参加正式比赛的陈梦,依然展现出顶尖选手的实力。
她以一枚金牌和一枚铜牌结束了自己的第五届全运会征程。

赛后,已经62岁的乒坛传奇倪夏莲用一句“夺冠的路上太不容易了”。
她道出了这位奥运冠军背后的艰辛。

陈梦的乒乓球之路始于她五岁那年。
这个青岛小姑娘很快在当地比赛中崭露头角。
她十岁入选省队,十三岁就披上了国家队的战袍。

与同龄选手相比,陈梦的成长轨迹显得较为平缓。
直到二十六岁陈梦才获得首个单打世界冠军头衔。

这也让她成为国乒历史上首次参加全运会年龄最大的选手。
这种“大器晚成”的特质,反而成了部分球迷质疑她的理由。

他们认为陈梦是在丁宁、刘诗雯等名将退役后才有机会脱颖而出。
这种质疑声在陈梦第二次奥运夺冠后不仅没有消散,反而愈演愈烈。

在夺冠庆典上,竟然有观众高喊“退票”,更有人做出不雅手势。
这种极端行为连外国观众都感到困惑。

著名解说员邓亚萍在现场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是“饭圈文化”对体育运动的侵蚀。
她强调,支持自己喜欢的运动员无可厚非,但不应该通过贬低他人来表达喜爱。

在公众面前总是展现坚强一面的陈梦,私下也曾被这些负面评价所困扰。
在一档电视访谈中,她坦言最初并不在意这些言论。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声音开始影响到她的情绪。
最终她选择反复卸载社交软件,以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相较于陈梦,倪夏莲的乒乓球生涯更显传奇色彩。
这位出生于上海普通工人家庭的运动员。
她最早是在弄堂里的水泥球台上开始接触乒乓球。

由于身高不占优势,她甚至曾被体校拒之门外。
但倪夏莲凭借1975年夺得上海市小学生女子单打冠军的出色表现,她逐渐在乒坛崭露头角。

1979年,倪夏莲入选国家队,却经历了三年替补队员的煎熬期。
转折发生在1982年,在教练周兰荪的建议下,倪夏莲将球拍胶皮由正胶改为长胶。

这一技术变革让她在访日比赛中取得了18战17胜的惊人战绩。
1983年,她在第37届世乒赛上先后夺得女子团体冠军和混双金牌。

达到她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峰。
退役后,倪夏莲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大转变。

她先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科技英语专业。
倪夏莲随后于1989年前往德国打球,最终定居卢森堡。

在这个欧洲小国,她不仅三次夺得欧洲十二强冠军,还在1998年获得欧锦赛女单冠军。
倪夏莲成为卢森堡乒乓球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更令人惊叹的是倪夏莲漫长的奥运征程。
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始,她连续参加了五届奥运会。

2016年里约奥运会,她担任卢森堡代表团旗手。
2024年巴黎奥运会,六十一岁高龄的她再次获此殊荣。
她创造了奥运会乒乓球项目参赛年龄纪录。

在巴黎奥运会期间,她与孙颖莎的“祖孙对决”成为热议话题。
更难得的是,在赛后她主动为中国队担任陪练,展现出超越国籍的体育精神。

倪夏莲独特的技术风格也值得一书。
她独创的直板长胶攻拉推结合倒拍打法,使她被称为“怪球手”。

即便在2025年4月宣布准备挑战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后不久遭遇手臂骨折。
这位老将依然坚持康复训练,并在两个月后重返赛场。

2025年3月,卢森堡市政府将市中心一条街道命名为“倪夏莲街”。
以此表彰她对乒乓球运动的贡献。

在命名仪式上,她动情地表示,这个荣誉不仅属于她个人,更是对所有中国人的认可。
回到陈梦的故事,在2025年全运会女团比赛中,她与山东队队友一起夺得了冠军。

赛后,她将金牌挂在因病退役的老友朱雨玲脖子上,这个温情的举动感动了无数观众。
朱雨玲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已经忘了这是一场比赛,只想让她陪我再多打一会。”

这句话道出了两位运动员之间深厚的友谊。
在央视《体坛零距离》节目中,倪夏莲与陈梦有过一次深入交流。

这位乒坛常青树并没有过多讨论技术细节,而是深刻理解陈梦所承受的压力。
她指出,全运会的压力甚至比奥运会更大。

因为运动员不仅要面对比赛的挑战,还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期待和质疑。
陈梦在节目中坦言,随着职业生涯进入后期,她更加珍惜每一场比赛。

她提出的“想赢不怕输”的理念,与倪夏莲坚持半个多世纪的体育精神不谋而合。
两位不同时代的运动员,在那一刻达成了心灵的共鸣。

倪夏莲至今保持着每天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的训练量。
她认为保持对乒乓球的热忱比追求成绩更重要。

她的丈夫汤米既是她的教练,也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
这种家庭与事业的完美结合,让倪夏莲能够在花甲之年依然保持竞技状态。

陈梦的故事与倪夏莲的经历形成有趣的对照。
一位是正值当打之年的奥运冠军,一位是驰骋赛场半个世纪的乒坛传奇。

她们共同诠释了体育精神的真谛
不在于赢得多少奖牌,而在于对自我极限的不断超越。

当陈梦在赛场上奋力拼搏时,倪夏莲的经历仿佛一面镜子。
她们映照出体育人生最本质的价值。

极目新闻——再获世界赛亚军,“乒乓奶奶”的60岁人生

虎扑体育——[流言板]倪夏莲:陈梦的金句让我印象深刻,她是我的榜样

上观新闻——山东女团夺金,陈梦泪别全运,这就是“梦姐”风范!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