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澄清
19日晚,视频中的当事女子李女士通过极目新闻对外澄清称,上述网友所称的母子关系不实,他们是姐弟关系。并且,她弟弟并非去参加网传的公务员考试,而是参加一个技能资格证考试。
“17日晚上,我和我朋友开车将我表弟送到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不是那个网友说的舍不得花钱打车。我弟弟原本是要乘坐当晚21时05分从沈阳出发到达郑州的深圳航空航班。”李女士说,当时她弟弟到机场时,离登机还有四十分钟,机场人员说可以走快速通道,可到值机口时,深圳航空工作人员又不同意,说是要起飞前四十分钟以上方可值机。
李女士提供的其弟弟机票订单截图
李女士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表弟与深圳航空航班人员沟通未果后,给她打了电话,自己在得知消息后,也赶来与值机口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对方均不同意,时间就一点点过去了。后来她情绪一度崩溃,出现了跪地磕头等行为,而并非大闹机场。
李女士还提供了一段与深圳航空的通话录音,其中深航工作人员表示,该航班截止办理值机的时间是20时25分,在这之后13分钟,李女士的弟弟才到达值机柜台,按照规定是无法值机的,并有相关监控视频。
19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曾联系深圳航空方面,客服人员表示,将记录相关情况向公司反馈。
极目新闻记者也致电了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警方,接线人员表示,他们已记录下采访诉求,将向该局宣传部门反馈并由其回复。截至记者发稿,上述两部门均未向记者答复。
现代社会的责任与契约精神
这对姐弟的崩溃可以理解,但公共场合的情绪失控不该成为解决问题的“捷径”。航空公司值机时间的规定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基于安全与效率的长期实践。乘客有责任提前规划行程,尤其是在涉及重要考试等关键时间节点时,更应预留充足缓冲期。将个人失误转化为公共场合的“道德绑架”,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暴露了对规则的漠视。
值得玩味的是,舆论场对此事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人同情这对姐弟,另一部分人则批评其“巨婴行为”。这种撕裂恰恰反映了现代社会对责任归属的模糊认知。我们习惯将“弱者情绪”天然合理化,却忽略了成年人最基本的契约精神——赶不上飞机和耽误考试之间,隔着的是当事人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而非机场的“不通人情”。倘若因个人失误能通过哭闹获得特权,那对遵守规则的乘客是否公平?
更深层的问题是,为何类似事件总能引发共情?表面看是“可怜弱者”,实则暴露了社会对“考试决定命运”的集体焦虑。考试固然重要,但姐弟当众崩溃的戏剧性场面,何尝不是一种对考试制度的过度反应?一次误机就被放大成“毁掉前途”的灾难,这种扭曲的价值导向,或许比误机本身更值得反思。
小观认为
公共服务可以更贴心
- End -
【喜欢就点赞,有用就扩散】
▌审核 | 刘川 陈晓芸 杨均
更新时间:2025-05-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