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万高铁十年磨一剑!97%的路段是隧道,费这么大力气有收益吗?

为什么一条高铁要建十年?为什么97%的路段都看不到天日?为什么连经验丰富的中国基建狂魔都要在这条线路上栽跟头?

当郑万高铁全线通车的那一刻,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条818公里的高铁线路,创造了中国高铁建设史上最极端的纪录——桥隧比97.2%,基本就是一条"地下高铁"。

如果说青藏铁路是在世界屋脊上的奇迹,那郑万高铁就是在地下迷宫里的传奇。

被地形逼疯的建设者们

要理解郑万高铁的建设难度,先得看看它要穿越的地形。这条线路从河南郑州出发,一路向南经过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十堰,最后抵达重庆万州,基本上就是从华北平原一头扎进了秦巴山区的心脏地带。说是心脏一点不夸张,这里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地质条件复杂得让工程师们直挠头。

最要命的是成都局调度段这202.3公里,居然有196.7公里都是桥梁和隧道,只有可怜的5.6公里能见到阳光。这是什么概念?就相当于你坐高铁从北京到天津,除了进出站那一小段,其他时间要么在天上飞要么在地下钻。秦巴山区的地质结构极其复杂,有的地方是坚硬的花岗岩,有的地方是松散的砂岩,还有的地方遇到暗河和溶洞。工程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今天还在坚硬的岩石里艰难掘进,明天突然就掉进了一个几十米深的溶洞里。更糟糕的是地下水,有些隧道施工时涌水量达到每小时几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在往外倒水。

工程师们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几乎把所有能想到的技术都用上了。有的隧道采用了全断面硬岩掘进机,有的地方只能用传统的钻爆法一点点往前挖。光是一个巴山隧道就用了四年时间才打通,而且中间还遇到过几次重大地质灾害,工期一拖再拖。

两座城市的高铁争夺战

修建郑万高铁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段颇有戏剧性的插曲。襄阳和十堰这两座湖北城市,为了争夺高铁线路的走向,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外交战"。

最初的设计方案中,郑万高铁本来要走襄阳绕行路线,这样可以连接更多的人口密集区,客流量也更有保障。但十堰方面极力争取,理由很充分:十堰是东风汽车的大本营,工业基础雄厚,而且地理位置更加靠近重庆,走十堰线路距离更短,工程成本也更低。

两座城市各自派出代表团到北京游说,襄阳强调自己是历史文化名城,人口基数大,经济总量高;十堰则主打工业牌和地理优势牌。这场争夺战持续了好几年,最终国家发改委拍板决定走十堰线路,主要考虑的是工程难度和建设成本。

但这个决定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十堰段的地形更加复杂,需要修建更多的桥梁和隧道,这也是郑万高铁桥隧比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回头看,如果当初选择襄阳线路,可能建设周期会短一些,但工程造价肯定会更高。

技术突破背后的血泪史

郑万高铁的建设过程,就是一部中国高铁技术不断突破的历史。为了应对极端复杂的地质条件,工程师们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最惊人的是保康段的一座桥梁,跨度达到432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高铁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这座桥横跨深达200多米的山谷,桥墩高度超过150米,相当于50层楼那么高。

建设过程中光是运输材料就是个大难题,重型设备根本上不去,只能先修建施工便道,然后用索道把材料一点点运到施工现场。

更复杂的是巴山隧道群,这是郑万高铁全线最难啃的硬骨头。整个隧道群由13座隧道组成,总长超过160公里,其中最长的巴山隧道达到19.8公里,是中国第二长的高铁隧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地质问题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复杂:岩爆、涌水、坍塌、瓦斯,什么问题都遇到了。

有一次施工中突然遇到大规模涌水,每小时涌水量达到8万立方米,整个施工现场瞬间变成了地下湖泊。工程队不得不紧急撤退,然后用了几个月时间才把水抽干。类似的情况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发生了无数次,每一次都是对工程师们智慧和耐心的极限考验。

十年磨一剑的价值所在

虽然建设过程异常艰难,但郑万高铁的建成意义重大。在此之前,重庆到郑州的最快列车需要绕行西安或者成都,全程耗时超过8小时。现在通过郑万高铁直达,时间缩短到4小时以内,相当于把两地距离拉近了一半。

更重要的是,这条线路填补了襄阳到万州段400多公里的铁路空白,让鄂西北、陕南、川东北等地区结束了没有高铁的历史。对这些山区来说,高铁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更是连接外界的生命线。现在从十堰到北京只需要4个多小时,从万州到上海也只要7个小时,这些原本相对闭塞的山区一下子就融入了全国的快速交通网络。

经济效益也很明显。郑万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的旅游业、物流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十堰的武当山、房县的野人谷、万州的大瀑布群,这些原本知名度不高的景点,现在都成了热门旅游目的地。高铁带来的不仅是人流,更是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基建狂魔的新挑战

从技术层面看,郑万高铁创造了多项纪录:97.2%的桥隧比、19.8公里的超长隧道、432米跨度的大桥,每一项都推动了中国高铁技术的进步。这些技术突破不仅对国内后续项目有帮助,也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经济角度看,郑万高铁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超过1.2亿元,这个数字在中国高铁建设史上也是比较高的。但考虑到它的战略意义和技术难度,这个投入是值得的。而且随着中国高铁技术的不断成熟,类似项目的造价也在逐渐降低。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4

标签:科技   路段   隧道   收益   力气   郑万高   襄阳   中国   万州   线路   技术   地质   秦巴山区   重庆   地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