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慌了!百年中立说倒就倒!冻结俄罗斯资产,成了致命错棋

谁也没想到,俄乌冲突里最先扛不住的,不是打得难解难分的俄乌双方。

而是戴着几百年“永久中立国”帽子的瑞士……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历史性转折点

瑞士这个国家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它保持了200多年的永久中立地位。

这个中立地位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早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列强就正式承认了瑞士的永久中立。

从那以后,不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当整个欧洲都陷入战火的时候,瑞士始终置身事外,成了真正的避风港。

1934年,瑞士趁着这个风口,出台了著名的银行保密法:对客户信息实行绝对保护。

这一下子就吸引了全世界的富豪们,大家都觉得这里最安全,纷纷把钱存在瑞士。

据了解,当时的瑞士管理着全球35%的离岸资产。

瑞银和瑞信这两家银行更是成了私人财富管理的巨头,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8万亿瑞郎。

可以说,金融业已经成了瑞士经济的命脉,然而,2022年的俄乌冲突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冲突爆发仅仅4天,瑞士联邦委员会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跟随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这是瑞士200多年来,第一次在国际冲突中明确站队。

站队后,瑞士就迅速冻结了大约80亿瑞郎的俄罗斯资产。

其中包括俄罗斯央行的84亿美元和私人的80亿美元,还禁止了与俄罗斯的黄金贸易。

不仅如此,瑞士加入了北约主导的"欧洲天空之盾"防空体系,开始与北约共享军事信息。

同时,瑞士向乌克兰提供资金援助,还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了所谓的"乌克兰和平峰会"。

这个峰会虽然打着和平的旗号,但在俄罗斯看来,这就是明确站队的铁证。

仔细想想,对于瑞士来说,放弃中立可能是迫于压力的无奈之举,但这个决定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信任崩塌的代价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瑞士的站队直接让它赖以生存的金融业岌岌可危。

瑞信的倒闭,就是这场危机爆发的第一个信号。

作为一家有着167年历史的老牌银行,瑞信曾经是瑞士金融业的骄傲。

然而,当瑞士放弃中立地位的消息传出后,很多客户觉得不放心,就开始另寻他路了。

据统计,从2022年到2023年,瑞信的资产流失高达2045亿瑞郎。

更要命的是,瑞信之前就已经问题缠身。

先是Archegos基金爆仓,让瑞信亏了56亿美元;紧接着Greensill供应链金融公司破产,又损失了20亿美元。

内忧外患之下,瑞信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到了2023年3月,情况彻底失控。

恐慌的储户们开始大规模提款,仅仅一天就取走了100亿瑞郎,瑞信的股价也应声暴跌25%。

面对这种挤兑潮,瑞士政府不得不紧急出手,强制安排瑞银以30亿瑞郎的价格收购瑞信。

要知道,瑞信在巅峰时期的市值可是超过400亿瑞郎,这个收购价简直就是白菜价。

不过,瑞信的倒闭只是开始。

瑞士央行的日子也不好过,2022年亏损1320亿瑞郎,创下115年来的最惨纪录;2023年又续亏36.2亿美元。

更让人担忧的是,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纷纷下调瑞士的主权信用评级,这对一个以金融立国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瑞士金融监管局FINMA也饱受批评,被指责在瑞信危机中反应迟缓、监管不力。

国会甚至开始讨论要拆分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银行,以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资金开始了大规模的逃离。

据统计,2022年到2023年间,从瑞士流出的资金超过4000亿美元。

这些钱都去了哪里?答案是新加坡和迪拜。

新加坡凭借稳定的法治环境和灵活的政策,私人银行资产在2024年增长了30%;

迪拜则打出免税牌,对资金来源也不过多追问,一跃成为瑞士第五大资金来源地。

百年基业面临重塑

看着大量财富流向这些新兴金融中心,瑞士人终于坐不住了,街头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抗议声音。

人们举着标语,指责政府"没骨气",说他们毁掉了瑞士几代人辛苦建立的百年基业。

群情激奋下,一项名为"中立倡议"的公投提案迅速获得了13万人的联署支持,远远超过了发起公投所需的10万个签名。

这些民众的诉求很简单:让瑞士重新回到中立国的位置上。

面对汹涌的民意,瑞士政府也开始尝试各种补救措施。

在金融领域,他们加强了对银行的资本要求,限制高风险交易,希望能够稳定局面。

外交方面,联邦主席凯勒-祖特尔亲自飞往美国,试图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但最终无功而返。

无奈之下,瑞士只能转向欧盟和亚洲市场寻求突破,与此同时,瑞士央行也在想办法刺激经济。

他们计划在2025年6月将利率降至0%,希望能够提振市场信心。

但专家们对此并不乐观,因为降息可能会加速资本外逃,而加息又会抑制经济复苏,这让央行陷入了两难境地。

展望未来,瑞士的处境恐怕会更加艰难。

短期来看,金融业的失血还将继续。

预计到2027年,新加坡的私人银行管理资产增速将超过20%,迪拜可能成为全球前五大财富中心,而瑞士的市场份额将跌破20%。

瑞银在整合瑞信后,还要面临大规模裁员和业务调整的阵痛。

更糟糕的是,实体经济也开始受到波及。

一些高端手表制造商已经把生产线转移到日本和德国,诺华、罗氏等制药巨头也被迫增加在美国的投资,以规避可能的关税风险。

从长远来看,即使瑞士通过公投恢复了中立地位,想要重建国际客户的信心也需要至少10年以上的时间。

而那些已经流失的富豪资金,回流率可能不足5%。

全球财富管理的格局正在重新洗牌,未来可能形成新加坡、迪拜、瑞士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结语

这场危机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在当今这个强权博弈的时代,传统的中立国模式已经很难维持。对于依赖金融业的国家来说,政治信用就是生命线,一旦失去,想要重新获得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参考文献:

1.新浪财经:《瑞士:永久中立国的繁荣与创新之路|国家经济系列》-2024-4-23

2.澎湃新闻:《瑞士宣布参与欧盟对俄制裁,传统“中立国”为何不再中立?》-2022-3-1

3.参考文献:《外媒:俄罗斯央行在瑞士存有83亿美元储备及资产 已无法动用》-2023-5-11

4.新京报:《瑞士央行意外降息25个基点 或加速开启海外降息潮》-2024-3-22

5.中国经济时报:《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呈现新变化以及对我国的启示》-2023-5-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标签:历史   瑞士   俄罗斯   资产   中立国   央行   金融业   美元   新加坡   银行   北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