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40年,走过了一条让全世界都瞠目结舌的路。从改革开放那会的穷乡僻壤,到现在稳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这速度真是没谁了。
可眼下,风头正劲的中国却碰上了几道硬坎——中美博弈、人口老龄化、产业链转移。这三个问题,在40年前压根没影,现在却实打实摆在面前,像一场风暴,躲不掉也绕不过。
中美博弈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打从新中国成立,美国就没少盯着中国。
朝鲜战争那会,美军直接把枪架到了鸭绿江边,后来又在日本、韩国驻军,弄了个“第一岛链”把中国围得死死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慢慢起来,美国警惕心一直没放下。到2010年左右,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了老二,美国那边彻底坐不住了。
2018年,贸易战开打,特朗普签了个文件,对中国商品加了25%的关税。那时候,新闻里天天说“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其实就是博弈升级了。
关税一加,中国出口的东西贵了不少,美国那边也开始推“脱钩”,想把中国挤出全球供应链。
技术上更是卡得死死的,2019年,华为被美国拉进“实体清单”,芯片买不到了,逼得华为只能自己硬着头皮搞研发。
这几年,美国还在南中国海搞军演,军舰开过来晃悠,中国也不示弱,直接在岛礁上修设施,两边气氛紧张得不行。
有个词叫“修昔底德陷阱”,说的是一个崛起的大国和老牌霸主之间,矛盾迟早得出事。
美国当了这么多年老大,眼看着中国追上来,自然就慌了。贸易战打到现在,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比2018年少了快20%,技术封锁也让中国不少企业头疼。
不过中国也不是吃素的,2023年华为推出的新手机,用的5纳米芯片,虽然跟美国的3纳米还有差距,但证明了中国能顶住压力往前走。
这博弈不是一天两天能结束的。未来几年,美国估计还会使劲遏制中国,尤其是在科技和军事上。中国得加速自力更生,芯片、AI这些硬骨头必须啃下来,不然会被人一直卡脖子。
改革开放那会,中国靠的是人口红利。工厂里全是年轻劳动力,流水线上忙得热火朝天,造出来的东西便宜又好卖,撑起了“中国制造”的名号。
可现在情况变了,国家统计局2023年给出数据:全国人口减少了208万,65岁以上的人占了21.1%,新生只有902万,出生率跌到6.39%。
变成这样得从计划生育说起。
1979年这政策一出,生孩子被严格控制,一家只能生一个。那个年代,宣传标语满大街都是,“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
结果人口是控住了,可几十年后,年轻劳动力不够用了,老年人越来越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十年前少了4000多万,而60岁以上的人多了快1亿。
这意味着干活的人少了,领养老金的人多了,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一下子就上来了。
老龄化带来的麻烦还不止这些。养老保险不够用,医院里老年病床老早就排满了,年轻人还得一边上班一边照顾老人,累得够呛。
更别提生育率低得离谱了,高房价、高教育成本让好多80后、90后不敢生孩子。2021年国家放开三孩政策,还弄了生育补贴、延长产假,可2023年的数据一看,生育率还是没咋涨。
为啥?政策是好,可生活成本没降下来,谁敢多生几个。
这问题不解决,后果挺严重。劳动力短缺,工厂招不到人,经济增长肯定受影响。养老问题更头疼,未来十年,估计得有3亿多老人,谁来养?
国家这几年也在想办法,比如推迟退休年龄、鼓励生育,可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说白了,人口老龄化这道坎,中国得慢慢趟过去,靠的是时间和政策的耐心。
过去几十年,中国是妥妥的“世界工厂”,广东、浙江的工厂24小时不歇气,衣服、鞋子、手机,全世界用的好多都是中国制造。
可这几年,情况变了。2023年,中国对东南亚的制造业投资高达240亿美金,越南、印尼这些地方的工厂多了起来。以前在广东开厂的企业,好多都跑去那了。
为啥会这样?原因不少。
第一,劳动力成本涨了。2023年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比十年前翻了一倍多,而越南的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块钱,差不多是中国三分之一。
第二,美国的关税政策也推了一把。2018年贸易战开始后,中国出口美国的成本高了,企业干脆把厂子搬到东南亚,既避开关税,还能接着卖货给美国。
第三,地缘政治也有影响,美国推“印太战略”,鼓励企业撤出中国,东南亚就成了香饽饽。
这转移对中国的冲击不小。2023年,广东东莞有些工业园区空了一半,工厂搬走后,留下的工人失业,地方经济也受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降到27.7%,比2015年低了快5个百分点。以前靠出口拉动的增长,现在有点使不上劲了。
更麻烦的是,产业链一走,技术升级的机会也少了,低端制造业跑了,高端的还没完全跟上。
不过,中国也不是没招。这几年政府一直在推“中国制造2025”,想把产业往高端走,比如机器人、芯片、新能源这些。
2023年,国内智能制造的投资比前年多了30%,不少工厂开始用自动化设备,效率上去了,成本也降了点。还有“内循环”这招,意思是少靠出口,多靠国内消费。
2023年双十一,电商销售额又创新高,说明内需还是有潜力的。
可话说回来,产业链转移这事,不是光靠政策就能拦住的。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哪成本低就去哪,中国既得保住老本行,又得开拓新路子,不然“世界工厂”这帽子真保不住。
面对这三大挑战,说不慌那是假的,但中国也不是没底气。
科技自立是关键,芯片、AI这些核心技术得抓在自己手里;人口老龄化,短期靠政策刺激生育,长期得调整经济结构;产业链转移更得两手抓,一方面升级产业,别老干低端活,另一方面把内需挖出来,14亿人的市场不是摆设。
这40年,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一股子韧劲。现在风暴来了,躲是躲不下的,只能迎头赶上。关键看接下来这几年,中国能不能顶住压力,把危机变成机会。
参考资料:
1、美媒:中美基于不同“胜利理论”长期博弈 参考消息 2024-09-27
2、中美竞合|“拼经济”是中美博弈的关键 澎湃新闻 2024-06-13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