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饼飘香留住甜蜜乡愁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郭卫东

秋已暮,露成霜。“霜降”节气前后,正是制作耿饼的黄金时节。历史上,曹州耿饼闻名遐迩,与牡丹、木瓜并称曹州三大特产。近年来,菏泽一批从业者怀着乡土情怀,“复活”了耿饼制作工艺,改进生产技术,留住了这份甜蜜的乡愁。



深秋时节,好柿成“霜”

“霜降”前后,菏泽大街小巷,一个个火红的柿子缀满枝头,为城市平添几分景致。曹州耿饼的从业者,也迎来一年中最繁忙而甜蜜的日子。

选果、去蒂、旋皮、晾晒……10月26日,在鲁西新区丹阳街道耿庄社区,63岁的耿佰起正带领一家人制作耿饼。旋皮完毕的柿子晾晒在钢丝网上,黄澄澄一片,煞是喜人。

从现在起,经过两个多月的等待,曹州耿饼——这种遵循时令节气制作的美味,就将正式亮相。如今交通便利,物畅其流,这一口令人回味无穷的“软糯香甜”,很快便能销往全国各地。

曹州耿饼之所以闻名,在于“底子好”“工艺精”。万丈高楼平地起,选果是制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选果是基础,果子选不好,就做不出好的曹州耿饼。”耿佰起说。

柿树品种虽多,适合加工成曹州耿饼的却只有少数几种。用于加工的柿子,顶面光洁、平滑如镜,被称为“镜面柿”。“我们目前主要用‘镜面柿’,包括九月青、八月黄等几个品种。”耿佰起介绍。

“1999年前后,我和宇中辉等人‘复活’了传统的耿饼制作技艺。”近年来,耿佰起一直致力于这项技艺的传承与发扬。宇中辉是菏泽耿饼协会原会长,一位非常具有乡土情怀的老者,几年前去世。

选果完毕,耿佰起挥刀去蒂。他将去蒂后的柿子固定在自动旋皮机上,随着机器转动,金黄的柿皮迅速脱落,露出肉厚汁浓的果肉。

晾晒是制作过程中的另一关键环节。旋皮后的柿子被放到钢丝网上晾晒,其间需不断“翻身”。晾晒完毕,进入“上堆”阶段,即将柿子堆积起来,等待出霜。之后是“过风”,每天需拨开堆积的柿子通风,助其排出水分。最后是“成形”,将柿果捏成饼状,置于缸中自然成霜,称为“霜果”,至此,耿饼制成,可以上市。曹州耿饼皮薄肉厚、霜多无核、味醇凉甜,每一道工序都需精益求精,方能达到如此品质。

“筛选掉不合格的柿子,再去皮加工,大约五斤柿子出一斤耿饼。”耿佰起说,“我们今年预计加工六千余斤柿子。”

“青年军”接棒老一辈

在曹州耿饼制作现场,几个孩子跑来跑去,帮忙选果、旋皮、晾晒,他们是耿佰起的孙辈。“儿子女儿孙子孙女都来帮忙,大孙女已经会旋皮了,我们的手艺后继有人。”看着眼前忙碌的景象,耿佰起脸上漾开欣慰的笑容。

柿树是我国原产树种,栽培历史悠久。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中便有“枇杷橪柿”之句。《晋宫阁名》云:“华林圆柿六七株,晖章殿前一株。”所指为皇宫中多植柿树。至南北朝,柿子从庭园栽培发展为大规模种植,至唐代“教民种柿”蔚然成风。世传柿树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

据史书记载,菏泽种植柿树的历史始于秦汉,盛于唐、宋、明、清,柿树主要分布于赵王河两岸。菏泽城东北7.5公里处有一土丘,原名桂陵。明代,曹州柿树以桂陵为中心,繁盛时近五万株。每逢金秋,柿林挂满金果,柿叶渐红,远望如团团火焰,可与枫叶媲美,素有“出城东进耿氏园,二十五里不见天”的盛况。“桂陵柿叶”历史上被誉为曹州八大景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柿子寓意深厚。“事事如意”“万事如意”,一些寓意吉祥的画作常以“柿”代“事”。明宪宗所绘《百事如意图》中,便画有柏枝与数枚红柿。历经岁月沉淀,曹州耿饼已成为菏泽的城市名片,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

据了解,曹州耿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曾在东欧各国博览会上多次获奖;1997年11月被原省林业厅、山东省果品协会评为“名特优果品金奖”;1999年6月又被原省科委列为“星火计划”。然而,因柿树减少、原料稀缺、工艺传承中断等原因,曹州耿饼曾一度濒临湮灭。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耿佰起、宇中辉为代表的老技师,怀着浓浓乡愁,“复活”了中断多年的耿饼制作工艺。

如今,制作耿饼时,耿佰起使用电动旋皮机,效率较传统手工大幅提升。随着时代发展,曹州耿饼也在不断创新:从手工到半自动化,从传统包装到精美礼盒,从线下销售到试水“互联网+”,耿饼正以全新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柿柿如意,事事如意啊!”看着自己亲手“复活”的技艺在儿孙手中传承,耿佰起脸上洋溢着欣慰。“青年军”“儿童团”接棒老一辈,让人期待曹州耿饼产业从“好柿成霜”走向“柿柿如意”。

一枚耿饼的甜蜜故事

“亳都柿胜紫花梅,玉雪中含虎魄胎。肺病欲苏还怅望,姚黄欧碧不同来。”这是清代王士祯赞美曹州耿饼的诗句。耿饼表面覆一层厚霜,拂去后显出琥珀色泽,入口绵软甘甜,肉质细软,回味悠长。

入秋以来,河北、陕西等地的柿饼陆续上市。那么,为何别处称“柿饼”,菏泽的却叫“耿饼”呢?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也曾有此一问。2012年4月,欧阳中石来菏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品尝耿饼后赞不绝口,并询及名称由来。

关于“耿饼”得名,耿庄社区有这样的说法:“明洪武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九八年,耿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曹州耿饼源于该村,曾作为贡品闻名全国。”这段文字刻于耿庄社区的石碑上,简述了耿庄与耿饼的渊源。

在菏泽的美食版图中,曹州耿饼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独特光芒。《曹州县志》载:“柿出耿氏园者佳,曰耿饼,四方争购之。”另有说法称,明朝永乐年间,曹州耿庄的御厨将柿饼带入宫中,皇帝品尝后大为赞赏,赐名“耿饼”,自此成为贡品。

《菏泽县乡土志》记载:“曹州耿饼每年充贡品,因之名誉益远。”制作耿饼的柿子果皮薄而光滑、呈橙红色,果肉金黄,肉质松脆,汁多无核。

“烟台苹果莱阳梨,乐陵小枣德州驴,枣庄石榴宁阳姜,曹州耿饼自来霜……”菏泽人还记得,这是歌唱家彭书民在1995年央视春晚上演唱的《夸山东》。这首歌褒奖了山东十二大特产,曹州耿饼名列其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1

标签:美食   乡愁   甜蜜   菏泽   柿子   柿饼   贡品   技艺   加工   霜降   接棒   果肉   如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