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妈是个爱热闹的退休老师,每天清晨必泡一壶茶,和邻居们聊家常。
可最近,大妈在社区广场和老伙伴们讲起“喝茶养生”,竟然发现大家们都喝茶,可喝的却不一样:王大爷偏爱乌龙,张阿姨对普洱情有独钟,小刘却喝起了花果茶。
于是问题来了:“同样是喝茶,真的人人都适合吗?你喝的茶,真适合自己的体质吗?”
这不是小题大做。中国人喝茶,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但正所谓“喝对是养生,喝错或伤身”,不同体质怎么选茶,其实大有讲究。
不服气?有朋友说:“听说茶能解烟毒酒毒,爱喝什么喝什么,还能防癌!”真是这样吗?跟着本文,一起揭开“喝茶养生”的门道,告诉你喝茶那些不得不知的误区和真本事,也许你一直都搞错了!
你有没有听说过:“饭后两杯茶,抽烟喝酒不怕?”事实上,权威数据库和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给出了否定答案。
《欧洲流行病学杂志》一项涵盖50万中国成年人的最新研究发现:喝茶并不能“抵消”烟酒的伤害,相反,喜欢喝茶的人群往往也爱吸烟和饮酒,其整体患癌风险不降反升。
具体来说,在不吸烟、不酗酒条件下,茶饮每日超4克的人,胃癌风险反而高于每周饮茶不足1次的人群。
另外,茶叶中的茶多酚、茶碱、咖啡因主要在肠胃吸收,和清除肺部焦油、分解酒精几乎无关。喝茶“解毒”“清焦油”,其实是美好但不成立的传言。
更值得警惕的是,酒后大量饮茶因利尿作用反而刺激肾脏,对健康无益。
说到底,想要健康,关键还是要远离烟酒,茶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虽然不能“解烟酒”,但喝茶的确有很多科学认证的益处,关键点如下:
强抗氧化:茶叶富含茶多酚,其抗氧化能力甚至优于部分维生素E,有助于清除体内过剩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
大脑更健康:一项对新加坡老年人的研究发现,经常喝茶的人认知能力下降风险降低约50%,对预防老年痴呆或有益处。
促进消化: 茶叶提取物可以调节胃酸分泌,改善肠道动力,预防便秘风险。
利于多喝水: 很多人不爱喝白水,但爱喝淡茶,变相增加了水的总摄入,有助于稀释尿液、降低尿酸、预防泌尿系统结石。
但要提醒,饮茶并非越多越好,每天适量为宜,浓茶、烫茶、发霉茶需警惕。
同一杯茶,不同体质的大妈大叔喝,真的可能天壤之别。体质选茶,该怎么选?
易胃寒、手脚凉的中老年人,选“温茶”:如红茶、黑茶。红茶经过发酵,性温,甘甜容易入口,对脾胃虚寒者尤其合适。黑茶如普洱同样适合体弱、老年群体,生津止渴、暖胃效果佳。
上火、口干、爱长痘的年轻人,优选“寒茶”:如绿茶。绿茶属于不发酵茶,性微寒,能清热降火,适合体质偏内热、消化良好者。胃寒、体瘦、以及晚上容易失眠者不宜多喝。
想“老少通吃”,选乌龙:乌龙茶(青茶)性温不燥,寒热皆宜,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安全之选,尤其是在南方湿热气候,春夏饮用更佳。
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胃溃疡患者,需禁忌浓茶,建议适量或遵医嘱饮用。
浓茶:茶多酚和咖啡因含量高,易损伤胃黏膜,加重胃病,兴奋神经。儿童、经期女性、肠胃敏感人群要格外留意。
烫茶:温度超65℃,容易烫伤食道黏膜,长期反复损伤有致癌风险。倡导饮用40-50℃为佳,保护消化道。
发霉变质茶:茶叶存放不当产生黄曲霉毒素,属于一级致癌物。切记茶叶保质期和干燥储存,发现异味、变色坚决不喝。
每天2-4g茶叶用量为宜,淡饮不浓,分次泡饮。
饭后30分钟再饮,避免影响铁、钙等微量元素吸收。
夜眠浅、心慌人群,晚饭后避免饮浓茶。
茶具定期清洁,避免细菌残留,保护胃肠道。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中医药报》
《欧洲流行病学杂志》2019年第34卷753-763
《中华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共识意见》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科普指南》
《新加坡国立大学大脑认知健康研究发布》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