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方便面消亡史:曾有400多个品牌,如今四巨头垄断市场

中国方便面这玩意儿,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风风雨雨。早年间这市场热闹得像赶集,全国上下冒出四百多个品牌,各家都想分一杯羹。

可如今呢,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白象这四个巨头把九成渠道捏在手里,其他小品牌要么倒闭,要么转行,要么被吞并。这行业是怎么从野蛮生长走到高度集中的?

起步阶段的野蛮扩张和品牌林立

方便面在中国最早是1970年代从日本传过来的,但真正本土化是1982年珠海华丰推出的三鲜伊面,那时候产品简单,口味清淡,很快就成了南方市场的宠儿。华丰当时是老大,靠着包装讲究和口感不错,占了不小份额。

到了1990年代初,市场彻底打开,全国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1992年康师傅从天津起步,顶新集团投了800万美元建厂,推出红烧牛肉面,带酱包和塑料叉子,这在当时算新鲜货,销量三个月就冲上去,火车站到处是排队买的。

同一时期,统一企业在新疆设厂,主打干脆面,配上三国卡片,专攻中小学生零食市场,一包面在黑市能换瓶汽水。其他地方品牌也跟风,河南南街村、四川白家、上海白玉兰、重庆光友、甘肃兰州金强、武汉华龙。

这些名字现在听起来陌生,但当年都卖得有模有样。到1996年,全国注册方便面品牌超过400家,这数字不是吹的,是行业报告里实打实统计的。

为什么会这么多?因为门槛低啊,设备简单,原料面粉油盐到处有,小厂随便拉条生产线就能干。经济改革后,人们生活节奏快了,出差、务工、上学都靠方便面顶饥。

那时候绿皮火车是主要交通,行程长,泡碗面是常态。品牌多,竞争也乱,各家拼价格、拼口味、拼包装。华丰本来领先,但1996年被印尼金光集团控股后,市场份额慢慢缩水,现在还生产,但影响力远不如前。

康师傅和统一这些台湾来的企业,带了先进技术和营销手段,很快就站稳脚跟。统一靠干脆面打开儿童市场,康师傅则主攻成人泡面,销量节节高。

其他本土品牌像今麦郎的前身华龙,1994年在河北起步,专注下沉市场;1996年白象在河南接手濒临倒闭的厂子,靠本地资源慢慢爬起来。这阶段,市场像自由市场,谁有渠道谁就赢,小品牌靠本地销售活得滋润,但大浪淘沙的日子很快就来了。

高峰滑坡背后的多重打击

2013年是中国方便面销量顶峰,全国卖出462.2亿包,这数字相当于每个人一年吃好几十包。那时候行业总产值上千亿,工厂遍地,工人加班加点。品牌虽多,但头部效应已经显现,康师傅占了近一半市场,统一紧随其后,今麦郎和白象在三四线城市有优势。

可好景不长,从2014年起,销量连跌三年,到2016年只剩385.2亿包,少了77亿份,相当于丢掉一个印度全年消费量。这下滑不是突发,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

首先,外卖崛起。2011年外卖市场才216亿元,到2016年暴增到1662亿元,增长近八倍。人们用手机点热饭热菜,谁还泡面?尤其城市白领和学生,选项多了,方便面从必需品变成备选。

其次,高铁普及。中国地质大学研究显示,高铁里程每增长1%,方便面销量降0.3191%;乘客增1%,销量降0.3977%。高铁快,行程短,不需要途中填肚子,绿皮车时代的那股面香没了。

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首次减少,城镇化放缓,农民工是方便面铁杆粉丝,这群体缩水,直接拉低需求。健康问题也添乱,2005年卫生部预警薯条致癌后,方便面被扣上垃圾食品帽子,虽然行业说丙烯酰胺含量低,不致癌,但消费者印象坏了,销量自然受影响。

小品牌最先遭殃。2010年前后,大批厂子关门,河南、四川、上海那些地方品牌,要么资金链断,要么被收购。重庆光友转行做粉丝,甘肃金强破产,上海白玉兰消失。巨头们则调整策略,统一推老坛酸菜,康师傅搞高端豚骨,今麦郎深耕乡镇,白象走国货路线。

这些变化让市场集中度飙升,到2020年代,四巨头控九成渠道,其他品牌没声音了。2023年前11个月,销售额同比降2.4%,三大品牌少卖20亿包,这数字听着心酸,但行业总规模还在,因为价格涨了,高端产品拉动。

这下滑暴露了问题,创新弱,研发投入少。康师傅每年研发才2000万左右,占营收比例低得可怜,更多钱砸营销,2023上半年就烧90亿元,每天4900万投短视频和综艺。

四巨头垄断下的求生突围

现在市场格局定了,康师傅、统一、今麦郎、白象这四家垄断地位稳固。康师傅产品线最多,有777款,261种口味,2023年推香菜面,卖了2800万,视频播放1.6亿次,这算破圈,但消费者还是认红烧牛肉和老坛酸菜,其他新品难火。

统一类似,靠经典口味稳住,今麦郎专注下沉,白象强调本土。行业上新频繁,2023第三季度757款,2024第二季度603款,但多是模仿,康师傅跟风统一的产品,像绿茶、鲜橙多、汤达人。批评声说创新不足,研发弱,营销主导。

国内不景气,企业眼睛盯海外。白象2023年进北美四大超市,铺500家门店;康师傅在欧洲开面馆,主攻华人,法国华人超市95%卖中国面。但策略保守,偏形象建设,不大规模铺货,避免印度低消费区,主攻欧美城市。

相比韩国,差距大,2024上半年韩国方便面出口增32.3%,达5.9亿美元,三养食品进200家海外卖场,营业额增45%。中国品牌人均年消费仅韩国的40%,出海慢打仗,求稳。

往前看,方便面行业不会消失,但得变。2024年销量回暖迹象,但总需求不如前。巨头们得加强研发,别总模仿,推真正创新产品。健康化是方向,低油低盐高端线可能成主流。

出海是机会,但得大胆点,别只建形象,得抢市场份额。国内城镇化继续,乡村消费潜力大,今麦郎白象这类下沉品牌有优势。这史诗般的消亡史提醒我们,市场无情,适应者生。400品牌时代过去了,四巨头时代来了,但谁敢说不会再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美食   方便面   中国   巨头   本土   品牌   市场   康师傅   销量   行业   韩国   河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