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波2个月,西贝闭店近10家!餐饮行业终于要规范了吗?

进入11月,经历了两个月的预制菜风波,西贝终于分化了。

一边,深圳、南京、汕头等地,近10家门店接连贴出闭店通知。

有的闭店公告,写的很仓促,连地名都能写错。

有的,月亏十几万,无奈停业。

另一边,却是核心门店发放大额代金券后,出现顾客大排长龙、上座率近乎满座的火热场景 。

这场预制菜风波后的“冰与火之歌” ,难免令人困惑。

一切的起点,始于罗永浩的一句吐槽

时间拉回两个月前,罗永浩一句“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昂贵且恶心”的吐槽,直接点燃舆论导火索。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起初态度强硬,坚称“按国家规定没有一道预制菜”,甚至放话要起诉罗永浩,却被网友探店实锤——门店使用保质期18个月的冷冻海鲈鱼、24个月的西兰花,员工更爆料莜面是中央厨房冻了半年的半成品。

雪上加霜的是,儿童餐中又吃出活虫、疑似蟑螂腿等食品,叠加“现做现烤”宣传与半成品复热的双重标准,彻底击碎了消费者对这个“家庭聚餐首选”品牌的信任。

代金券救场?热闹是“薅羊毛”的

风波之下,西贝开启密集自救:

发放100元无门槛代金券、部分菜品降价40%、更换门店LOGO、承诺“大豆油改为非转基因”“蒙古羊排当天现制”等九项整改措施 。

短期来看,促销确实奏效。

郑州、北京等核心门店重现客流高峰,但热闹背后暗藏隐忧——闲鱼、小红书上充斥着代金券倒卖信息,不少到店顾客只是“薅羊毛”,复购率近乎为零 。

而闭店潮的蔓延,才暴露了深层危机:

西贝单店日均需接待300人才能保本,预制菜风波后多地门店客流量下滑三分之一,低效门店的闭店收缩已成必然选择 。

对品牌损坏更大的是,其致歉信中“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的表述被批毫无诚意,更换门头、煽情营销等操作也未能扭转品牌口碑。

消费者不恨预制菜,恨的是“花现制钱吃冻货”

西贝的困境,本质是餐饮行业“预制菜信任危机”的集中爆发。

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花现制的钱吃冷冻菜”的消费不对等——西贝一个馒头卖21元、一碗豆腐汤69元,高端定价的核心支撑本是“有机”“现做”的承诺,却在中央厨房半成品的真相面前不堪一击。

反观老乡鸡公开承认“部分预制菜”、萨莉亚明码标价预制菜品,坦诚态度反而赢得市场认可,这恰恰说明:预制菜并非洪水猛兽,透明化才是破局关键。

餐饮行业要变天?三大改观正在路上

那么,西贝事件能否推动餐饮行业预制菜使用情况的改观?

答案是肯定的,但改观的核心不在“禁用预制菜”,而在“规范使用”。

首先,信息透明将成行业标配。

西贝的教训让更多餐饮品牌意识到,隐瞒预制菜使用情况的“套路”终将反噬。

未来,像胖东来那样“明码标价+售后无忧”的模式可能普及,门店需通过菜单标注、墙面公示等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哪些是现制菜品、哪些是预制/半成品,让消费选择有据可依。

其次,定价逻辑将与菜品属性绑定。

预制菜降低了门店运营成本,若仍按现制标准高价售卖,必然引发消费者抵触。行业或将形成“现制菜品高定价、预制菜品亲民价”的分化格局,价格与价值的匹配度将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

最后,监管与行业自律将同步强化。

西贝事件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质量安全、保质期、制作标准关注度飙升,这将倒逼监管部门细化预制菜相关规范。

同时推动餐饮企业加强自我约束——无论是食材溯源、加工流程,还是门店现制环节的品控,都将面临更严格的审视。

餐饮行业的未来在路上

从行业趋势来看,预制菜因高效、标准化的优势,仍是餐饮连锁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暗箱操作”的时代已经过去。

老乡鸡的“土鸡汤现炖”、费大厨的“现炒”标签,都证明消费者愿意为真实的产品价值买单 。

西贝的自救之路还在继续,但其引发的行业反思早已超越事件本身。

预制菜不是餐饮行业的“原罪”,信任才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产。

当越来越多品牌学会与消费者“真诚沟通”,餐饮行业才能在预制菜的发展浪潮中,实现商业价值与消费信任的双赢。

你觉得未来餐饮品牌该如何平衡预制菜使用与消费者信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2

标签:美食   风波   餐饮行业   消费者   品牌   半成品   核心   顾客   行业   餐饮   事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