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西夏陵的故事 | 师培轶:我只是一个“守陵人”

来源:【宁夏日报】

从普通话都说不标准到“用讲解温暖游客”的金牌讲解员,从文物调查到“让文物说话”的策展人,今年50岁的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用28年诠释着西夏陵人的信条: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耐得住寂寞。

“当时西夏陵已经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我们必须先给每座陪葬墓‘办身份证’。”2013年3月,他调任文物科科长,刚到岗就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在5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完成271座陪葬墓的全面调查,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

师培轶(右一)为游客讲解西夏陵博物馆文物。

卷尺、铁锹、拍刷、手铲、测量杆和一辆小型面包车,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要确定陵墓的方位、规模,还要识别夯土类型、地面遗存。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充满挑战。”师培轶解释道,陪葬墓的形制千差万别,“有的有照壁,有的有墓墙,还有的带碑亭,必须一一摸清。”最难的是在荒滩上找到那些早已被风沙掩埋的墙体痕迹——这需要一双能“读土”的眼睛。

一直在讲解员岗位的师培轶边干边学,跟着文物科考古人员布加学习时,他掌握了一个关键技巧——寻找墙皮残留的草拌泥痕迹。“古代墓墙倒塌后,外层墙皮会留下特殊印记,找到它,就等于找到了墙的位置。”这项技术成了调查工作的“金钥匙”,让他在茫茫戈壁中可以快速定位遗迹。

“2014年夏天特别热,戈壁滩上的石头能烫穿鞋底,防晒衣晒得一摸就碎。”师培轶回忆道。当时调查团队只有文物科的6名同事和两名实习生,没人觉得辛苦,甚至每天都很快乐。当然也有“郁闷”的时候,“找到墓墙拐角是个技术活,拐角能看出墓的规模,比如门阙是直线收边还是圆弧收边,这些细节都藏着历史信息。”有时为了找一段墙皮,团队要在烈日下连续挖掘两天,“挖不到的时候会失落,甚至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

调查中还采集到不少“意外收获”,唐代开元通宝、元代钱币至元通宝,以及滴水、瓦当等建筑构件。“有价值的文物会交给博物馆,普通标本就原地掩埋。”师培轶表示。

22个月,600多天,团队用脚步丈量完陵区,为每座陪葬墓建立了档案资料:完成了每一座陪葬墓的图绘资料,建立了完整的电子资料,拍摄了近10万张照片,撰写了10余万字的文字基础信息。“这些资料为西夏陵的研究与保护留下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为后期西夏陵申遗文本的编写提供了最翔实可靠的资料。”

如今,这些调查资料成了讲解工作的“活教材”。“鎏金铜牛出土的墓葬,因为调查时间不同,曾经重新编过号,准确的是MⅢ-107,但很多网上资料还显示这座墓十年前的编号。”他说,亲身踏过的土地、亲手触摸过的遗迹,让每一段讲解都有了温度。

22岁进入西夏陵博物馆工作至今,师培轶在“西夏陵”度过了半生。“我只是个‘守陵人’,愿望就是能够一直留在‘西夏陵’,从事我热爱的工作。”师培轶说。(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张雪梅/文 见习记者 牛宝林/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4

标签:历史   西夏   故事   文物   资料   通宝   宁夏   博物馆   工作   讲解员   信息   至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