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有人常说,鲁迅写字尖锐,吃饭却也很讲究。
真翻开他的日记和菜谱,你才会发现,那一日三餐的水准,放到今天都未必人人能坚持。
到底他每天餐桌上有什么?
要说鲁迅一日三餐怎么安排,空口白话没用,得看留下来的证据。
他自己天天写日记,家里还保存了账本。
上海鲁迅纪念馆甚至有两本《鲁迅家用菜谱》,把1927年底到1928年中这几个月的伙食账全记下来了。
翻一翻就能看到,每顿饭多少钱,买了什么菜,荤素比例如何。
很多人印象里,他是个清苦的文人,可能一碗稀粥打发一天。
可账本一摆,那画面完全不同。
菜谱里清清楚楚写着“包饭”,也就是餐馆按时送餐。
常见配置是三菜一汤。
午饭、晚饭大多这样安排,荤菜和素菜都有,鱼、牛肉、鸡蛋常出现。
搭配一些青菜,汤水不少,结构很完整。
鲁迅的日记也能印证。
他在北京、上海两地生活多年,常常在日记里写“下馆子”,还会具体记哪家饭馆。
北京时期,他记过大约六十多家馆子名字。
说明他对吃饭地点很讲究,并不只依赖家里。
纪念馆展出的实物更有趣,比如一只玻璃糖缸,带盖子,还能提。
为什么要把这东西拿出来?
因为他爱吃糖。
账本里“买糖”的记录非常多,几乎每隔几天就有。
糖缸留下来,就像直接告诉后人,他真有这个习惯。
所以,日记、账本、实物三方面合在一起,拼出了他饮食的完整图景。
仔细看菜谱,价格大多在两角五分到四角之间,放在当时,这算是城市中产家庭能承受的水平,不算奢侈,却也绝不寒酸。
有人会好奇:作家收入能支撑吗?
鲁迅在上海编刊、授课、翻译,收入稳定,支出比例合理。
换句话说,这样的餐饮标准,在当时确实能长期维持。
证据已经非常充分。
日记提供线索,账本给出细节,实物留下习惯,这些东西加在一起,比任何传说都更可靠。
那么,一日三餐到底怎么吃?
不少资料都提到过他家里的“老三样”。
素炒豌豆苗、笋炒咸菜、黄花鱼,这几道菜常常出现。
分量不大,味道清爽,是鲁迅常吃的家常搭配。
有人来做客时,场面就完全不一样了。
鱼肉四五碗,甚至七八碗,桌上摆满。
待客标准一抬高,就能看出平日的节制和偶尔的讲究。
再说正餐,菜谱记录最详尽的是午饭和晚饭。
几乎每天都是三菜一汤。
荤素搭配得挺均衡,但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荤菜出现得不少。
鱼类很频繁,蛋类也常见,偶尔还点牛肉。
搭配青菜、豆腐、汤,基本达到现代营养学提倡的多样化。
早餐和夜宵就没那么系统了。
菜谱主要记午饭和晚饭。
至于早晨吃什么,更多靠日记和旁证。
鲁迅常去买点心、糕饼、糖果。
比如日记里写过“买滋养糖二瓶、点心四种”。
这类东西明显更接近早餐和加餐。
他并不依赖油条豆浆,而是常常用糕点、糖类来垫肚子。
夜晚写作时,还会再加一份。
你想象一下,深夜书桌上放着稿纸,旁边摆几块点心和糖,这样的场景很容易出现。
外卖文化,今天很多人都觉得新鲜,其实鲁迅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在用。
他那时候的“包饭”,就是餐馆每天送来现成饭菜。
讲究的是按点送到家,菜量固定,荤素齐全。
现代人叫外卖有时是方便快捷,但质量参差不齐。
鲁迅家的“包饭”,几乎等于每天都有厨师替你搭配好。
有人会觉得这就是中产的生活方式。
确实如此。
换个角度看,这套模式放到今天,未必每个家庭都能做到。
现在很多人早饭随便应付,中午外卖凑合,晚上才想吃点好的。
而鲁迅在九十多年前,就已经把每天两顿正餐安排到位,还保证荤素搭配。
这样对比,你会不会惊讶?
我们常说现代人生活质量高,可真要讲“一日三餐的完整度”,鲁迅的标准可能比今天多数人还高。
鲁迅的口味,其实和很多人想象的完全不同。
他爱吃甜食,这点毫无疑问。
上海鲁迅纪念馆展出的糖缸,就是最直观的证据,账本里也经常出现“买糖”的记录,频率高得惊人。
有人统计过,他一年里买糖的次数,比买菜都频繁。
不仅如此,他对点心也很钟情,糕饼、酥皮、果脯,他都常买。
日记里三天两头就能看到这样的字样:“买点心若干”。
一个常年熬夜写作的人,糖分可能就是他的“续命工具”。
所以他牙口不好,牙病缠身,也就不难理解。
除了甜,他还喜欢“硬口”。
所谓硬口,就是偏咸、偏韧,甚至有点嚼劲的食物。
他爱吃油炸品,喜欢口感扎实的肉,牛肉、火腿在账本中出现过,火腿尤其显眼,鲁迅很欣赏它的味道。
当时的上海,火腿算是带点西式色彩的食物。
他能接受,也经常买,说明他对饮食并不保守。
在朋友印象中,他不喜欢隔夜菜,剩饭剩菜在他眼里,是不得已的选择,宁可多花点钱,也要现买现吃。
你看,这种追求其实很现代。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他从不迷恋咖啡。
流行的说法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用来写作”,但鲁迅本人明确说过,他不去那种所谓的咖啡馆,也不喝咖啡。
这和今天很多人追捧咖啡的习惯,形成鲜明反差。
他要提神,靠的不是咖啡,而是糖。
甜食、糕点、硬菜、火腿,这些习惯连在一起,就能勾出他的味觉世界。
这世界不花哨,却讲究实在。
有人觉得鲁迅的生活清苦,可你仔细看,餐桌上的选择一点都不单薄。
他注重营养,注重口感,也注重即时满足。
这背后透露出的,是他对生活质量的坚持。
你说,一个常年和黑暗斗争的作家,难道不需要在餐桌上找到一点慰藉吗?
很多人会问,如果把鲁迅的一日三餐放到今天,会是什么水平?
答案很直接:不低,甚至挺高。
每天三菜一汤,荤素齐全,搭配新鲜。
这在九十多年前已经难得,在今天依旧不容易做到。
尤其是对上班族来说,谁能保证每天都吃到这样的规格?
大多数人早餐草草了事,中午随便外卖,晚上才想凑合一顿。
可是鲁迅,在日记和菜谱的记录中,长期保持着这种稳定的餐饮结构。
哪怕工作再忙,他也没让餐桌缩水。
再看成本。
两角五分到四角一顿,换算到当年收入水平,这属于中产消费。
他有稳定稿费和教职收入,所以能维持。
放到今天,如果要天天点外卖做到三菜一汤,还要保证荤素平衡,价格并不低。
普通家庭要么嫌麻烦,要么嫌贵,难以长期坚持。
鲁迅的模式,反而比很多现代人更健康、更有规律。
当然,他爱吃糖、爱吃油炸,这放到今天会被营养学家挑毛病。
牙病就是明显的后果。
但不能忽略一个事实,他把餐饮当成生活质量的一部分来维持。
而这一点,今天很多人反而缺乏。
他注重当下的饱足和口感,注重菜品的新鲜和完整,注重待客时的体面。
这三点放在今天,依旧代表着不低的水准。
想想看,九十多年前,一个作家靠日记、账本留下的三餐记录,让我们今天看了还觉得“难以企及”。
这说明什么?说明鲁迅的生活态度,本身就走在前面。
他笔下的文字锋利,餐桌上的要求同样严格。
难怪有人感慨:鲁迅活得太明白。
你呢?
如果对照他的一日三餐,你能坚持几天?
信息参考:
《鲁迅日记》 —— 多次记载购置糖果、点心、外出就餐等日常细节。
上海鲁迅纪念馆 —— 馆藏《鲁迅家用菜谱》(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
澎湃新闻·“鲁迅在上海的日常”专题报道
光明网·《文摘报》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