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 “悄悄话” 能听清了?射电接收机显神威,巡天效率直接翻百倍

浩瀚宇宙里其实一直飘着各种 “悄悄话”?

这些来自深空的信号,藏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的秘密。

如今,随着射电接收机技术进步,咱们人类终于能慢慢听清这些 “悄悄话” 了。

射电接收机:宇宙信号的 “超级翻译官”

大家都知道,射电望远镜是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像个巨大的 “耳朵” 捕捉遥远宇宙的电磁波。

而接收机,就是这个 “耳朵” 里最关键的部分,好比一位精通多国语言的 “超级翻译官”。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站的 26 米射电望远镜,从 1993 年底就开始工作了。

这么多年来,它一直在拆解宇宙里各式各样的 “信号包裹”。

这台望远镜的接收机,由喇叭馈源、正交模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等器件组成。

这些器件配合起来,把原始射电信号放大、滤波、变频,最后变成科学家能分析的信号。

这个过程其实很好理解,就像用手机录演唱会声音。

你站在离舞台 800 米远的地方,想录清歌手声音,得先用高灵敏度麦克风增强音量,这对应接收机的放大功能;

再开 “人声增强” 过滤风声、车鸣,这是滤波;

接着把歌声降到手机能处理的音调,这是变频;

最后保存修复生成高清音频,就像接收机把信号传到数字终端,再由科研人员后续处理。

接收机技术:决定望远镜 “听力” 的关键

射电望远镜能不能听清宇宙 “悄悄话”,关键看探测灵敏度。

这个灵敏度,不光和望远镜反射面口径有关,还和接收机密切相关。

“中国天眼” FAST 大家都熟悉,它是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

到现在,FAST 已经发现了 800 多颗新脉冲星,比同一时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的总数还多 3 倍以上。

FAST 能有这么好的成绩,除了巨大的反射面,接收机技术也立了大功。

FAST 团队攻克了相位阵接收机系统等多项世界级难题,保证了望远镜在贵州野外气候下能全天候、高精度运行。

再看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 ALMA 望远镜。

为了提高毫米波 / 亚毫米波频段的灵敏度,它用了液氮冷却的接收机,把噪声温度控制在 10K 左右(1K 约等于 - 272.15℃)。

和常温接收机(50K)比,它的灵敏度提高了 30% 以上。

也正因如此,ALMA 才能探测到原行星盘这类暗弱信号。

接收机家族:单波束、多波束、相控阵各有本领

射电接收机家族里,有单波束、多波束、相控阵三位 “主力”,它们各有各的本事。

单波束接收机就像狙击手,一次只能锁定一个方向的目标。

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但覆盖面小。

要是想观察临近天区的新目标,就得调转望远镜方向,不太方便。

多波束接收机不一样,能同时伸出 N 条 “电子触手”,监听邻近的多个天区。

相当于把多个单波束接收机合在一起,观测效率提高不少。

不过它也有缺点,多个馈源有物理间隔,导致观测的天区不连续,而且波形固定、灵活性有限。

相控阵接收机是家族里的 “高科技担当”。

它靠上百个微型天线单元协同工作,用波束形成算法让合成的多个波束紧密相连,实现邻近天区连续覆盖,观测效率更高。

而且它还能动态调整波束,实现反射面面型修正、抗干扰等功能。

不过目前相控阵接收机有局限,主要应用在 0.7-1.8GHz 频段,对其他频段信号的处理能力还需提升。

中国接收机技术的新突破

咱们中国的科研团队,在射电接收机技术上也有不少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数字接收机,已经成功装在了澳大利亚西澳州默奇森射电天文观测站的 MWA 三期望远镜上。

这款新型接收机性能很出色,采样位宽从 8 位提升到 12 位,量化噪声大幅降低,灵敏度提高了不少。

它还优化了模拟放大器和数字滤波器设计,输入动态范围增加到 60dB,输出通道内频率响应波动只有 0.005dB。

MWA 望远镜负责人说,这个新型接收机对实现 MWA 三期建设的科学目标特别重要。

另外,我国科研团队还构建了国际首个月球轨道 VLBI 系统 LOVEX。

LOVEX 利用嫦娥七号鹊桥二号中继星平台,建立了月地基线空间 VLBI 网。

系统里的 X 波段低温接收机等设备发挥了大作用,成功检测到天体射电辐射和航天器信号在月 - 地基线的干涉条纹,为超高分辨率射电天文学和精确航天器跟踪开辟了新方向。

未来:听得更清,探得更深

随着科技发展,射电接收机的性能会越来越强。

未来,相控阵接收机、超宽带接收机等先进技术,可能会在大型射电望远镜上更广泛应用。

到那时候,咱们人类就能更清晰地听宇宙 “悄悄话”,更深入探索宇宙起源、地外生命这些科学命题。

说不定哪天,真能通过这些信号发现其他智慧生命呢!

希望大家看完能对宇宙探索多些兴趣,也期待中国科研团队在射电天文学领域取得更多好成绩!

文章/花开富贵

超长基线、超高空间分辨率 我国探月“爱神”LOVEX新进展

2025-09-02 18:13·中科院之声

中国天眼:刻画宇宙的“样子” ——解读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二)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张钧硕 王 培 李 菂

2023-05-19 13:05

“中国天眼”,捕捉宇宙的“呢喃”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姜鹏 代小佩 毛梦囡 2024-02-22 20:09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科技   射电   接收机   悄悄话   宇宙   效率   波束   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   相控阵   信号   中国   灵敏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