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月饼”兴起,用创意重构节日记忆

月饼不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形状?万物皆可压成“月饼”!还有不到半个月,中秋与国庆双节将至,申城的月饼季早已悄然拉开帷幕。就在各大商家绞尽脑汁推出新奇馅料、比拼创意之际,一股来自民间的“再造月饼”风潮,正悄然在社交平台上兴起。

网友用汉堡制作的月饼。图源@菜菜小丸子

无论是“汉堡压月饼”“馒头变月饼”的创意视频刷屏,还是“一分钟自制月饼”受到推崇……貌似“离经叛道”的月饼“爆改”,实则是青年一代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是传统文化的另类传承。

不难看出,月饼爆改的逻辑乃“取其神而忘其形”的创造性转化。在千百年来的传统认知框架内,月饼是“面团+糖浆+馅料”的固定组合。然而,富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一代不满足传统月饼的标配,跳出了食材的约束,抓住了月饼最核心的文化符号——圆形所承载的“团圆”寓意而进行重塑。

“重内核轻形式”的重塑,打破了文化传承的刻板印象,让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紧紧相拥。

网友用面包和蛋糕快速制作出月饼。图源@木棉妈三餐

“万物皆可月饼”显露出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认知:他们不愿被动接受“高糖高油的传统月饼”,却愿主动用创意链接节日仪式感。当商家还在馅料上“内卷”时,年轻人另辟蹊径用“一分钟压月饼”的轻松方式,消解了对传统月饼的抵触,又以DIY的趣味重拾中秋仪式。

从“饭缩力”的调侃到“进阶版烤月饼”的探索,青年们以平视的姿态与传统文化对话,不盲从、不排斥,而是用自己的逻辑和创意重构节日记忆,自然也是一种生动的文化实践。文化的生命力本就在于与时俱进,而非故步自封。无论是端午佳节年轻人淋上果酱制成“粽子酸奶杯”,还是冰淇淋月饼的流行,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而这对筑牢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这不是真正的月饼”——面对汉堡压成、面包裹馅的圆饼,这样的质疑声似乎站得住脚。然而这样的说辞却忽略了一个核心的事实:文化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固守既往的“标准答案”,而在随时代变迁不断生长、融入生活的动态过程中。

青年一代用爆改月饼的创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活力,这也让我们看到,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传统文化便在这种“创意碰撞”中完成了代际传递。

来源:东南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8

标签:美食   创意   月饼   节日   记忆   传统文化   文化   传统   青年   生命力   认知   万物   中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