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南昌被持续高温天气笼罩,市气象台已连续3天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南昌各大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中暑患者数量持续走高。据统计,入夏以来,江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已接诊23 例,其中包含2例重度中暑;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急诊科接诊32例,含3例重度中暑。虽然中暑事件频发,但不少市民仍存在“猛喝水能防止中暑”的认知误区。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从西医、中医多个维度,全面解析中暑的预防、判断与应对方法,为市民构筑起夏日健康防护网。
西医:猛喝水不能防中暑
江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黄强介绍,中暑前往往有明显的先兆症状,即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出现这些症状时需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并采取干预措施。
黄强强调,中暑绝非小事,尤其是重症中暑(热射病)需高度警惕。中暑分为轻症和重症,重症包含热痉挛、热衰竭,最严重的是热射病。若未能及时有效干预,可能引发肾衰竭、凝血功能紊乱、心脑血管意外、肝脏功能损伤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儿童以及户外工作者是中暑高发人群,需格外注意。
在预防方面,黄强特别澄清了“猛喝水防中暑”的认知误区:先兆中暑时,人体胃肠和神经系统已出现紊乱,猛喝水不仅无助于降温,反而可能加重肾脏和胃肠负担。科学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尽量避免在12时至16时的高温时段外出,如需外出,务必做好防护;补水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喝100毫升—200毫升,可适当饮用含盐饮品、冰盐水或冰绿豆汤补充电解质。同时保持饮食清淡,多食用新鲜蔬果,保证充足睡眠。
若遭遇中暑,需及时采取正确措施:轻症者需立即脱离高温高湿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平躺,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或通过风扇散热(忌用冰块直接敷贴,以防冻伤);意识清醒者可饮用淡盐水降温。
中医:中暑分“阴阳” 解暑各有方
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急诊科主治中医师何芳从中医角度解读了中暑的预防与应对。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若出现心慌、胸闷、大量出汗、头晕、乏力甚至站立不稳等症状,需高度警惕中暑可能,这通常标志着身体已从先兆阶段进入需要干预的状态。
何芳介绍,对于中暑轻症患者,在家可采取刮痧方法:选择背部脊柱两侧的区域,涂抹食用油后,使用硬币或光滑药匙刮拭至皮肤微微发红即可。针对“大热、大汗、大烦渴”等典型热盛伤津症状,可用中医经典方剂如白虎汤,但药物使用需严格把握适应症与剂量,公众切勿自行尝试,若轻症物理疗法无效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何芳也强调,单纯“猛喝水”并不可取。因为中暑时,身体丢失的不仅是水分,还包括随汗液排出的盐分(电解质)等,过量饮水反而可能加重心、肺、肾负担,甚至导致低钾血症引发乏力。
同时,中暑分“阴暑”与“阳暑”,阳暑由高温暴晒引发,症状为高热、大汗、口渴甚至昏迷,常见于户外工作者;阴暑则因寒邪内侵导致,表现为无汗、怕冷、关节酸痛或腹泻,形似感冒。何芳提醒,公众常备的藿香正气水仅适用于阴暑(寒湿型),若误用于高热无汗的阳暑患者,其含有的酒精成分可能加重病情,导致高热加剧;阳暑应选用十滴水、人丹等清热药物,且服药期间需避免服用头孢类药物及驾车。
更新时间:2025-07-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