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压力大、人民不赚钱!为何还有人看好中国经济?原因让人意外

编辑|朝暮古今

如今已经正式跨到2025年下半年了,相信很多人每天都活在焦虑中,不仅不好找工作,手里的存款也没有多少。

有时候还会偶尔刷到美国经济的新闻,更有人心里忐忑,难道中国经济的黄金期真的过了?

今年下半年不少人心里都感到焦虑,咱们普通人平时刷手机,看到股市波动、新闻里说经济不好,心里难免会咯噔一下,那种焦虑感是真真切切的。

感觉中国的经济势头有些疲软,而美国的发展似乎更好一些。

实际上完全没有必要感到焦虑。

如果硬拿西方经济学那套标准公式来量,比如只看某个季度的增长率零点几个百分点的起伏,或者资本市场几天的涨跌,那确实容易自己吓自己。

今年4月那次关税冲击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对方出招了,咱们这边除了对等反制,更关键的是马上有稳市场的实际动作出来,比如国家队入场托底,告诉大家别慌。

反观美国那边,你看它资本市场连续下跌,表面上是数据不好看,根子其实是它自己内部的矛盾捂不住了。

美股涨了那么多年,价格已经很高了,稍微有点风吹草动,比如通胀数据比预想的顽固,或者政府可能又要关门,投资者心里就发毛,赶紧抛售。

它的麻烦更多是内生的,是自己体系里的老问题。

美股本来就涨得太高,连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都公开说,美股估值已经相当高了,正盯着金融市场的情况,这一下就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好的经济好数据反倒帮了倒忙,美国二季度GDP按年算的环比增长最终修到了3.8%,失业救济申请人数也降到了低位,可这反而让市场担心通胀压不下去,美联储可能不敢轻易降息,以后市场里的钱就不会那么宽松了。

美国联邦政府资金9月30号就耗尽了,两党没谈拢拨款,白宫都让各机构准备裁员了,政府随时可能停摆,这种政治上的不确定也让市场凉了半截。

所以我的看法是,没必要过分焦虑。

中国经济确实在转型,这个过程中肯定有阵痛,就像一个人从高速奔跑切换到更注重耐力的长跑,速度下来一点是正常的。

但它最大的本钱是什么?是咱们有十四亿人要吃饭、要生活、要发展,这个巨大的内在需求就是压舱石。

政策工具箱里的工具也还不少,需要的时候就能拿出来用。它的逻辑不是追求某个完美的理论模型,而是怎么实实在在地把就业稳住,把老百姓的饭碗端牢,把产业链升级做好。

这种“接地气”的韧性,往往比纸面上的数据更可靠。

当然,这不是说就能高枕无忧了。生活中的困难,比如找工作感觉没那么容易了,买东西会掂量一下价格,这些都是真实的。

但把短期的困难放大成“黄金时代过去了”的悲观论调,我觉得也过头了。经济有周期,起起落落是常态。

重要的是,这个经济体有没有自我修复和向前走的能力。从它应对一次次冲击的实际表现看,这种能力还在。

说到底,咱们普通人的信心,其实就来自于这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到问题在被着手处理,哪怕慢一点,但方向是清晰的,心里就能更踏实些。

2025年下半年的这些讨论,也许过后回头看,恰恰是经济在挤掉泡沫、夯实基础,准备迎来一个新起点的前奏。

日子总是要过的,盯着脚下的坑焦虑不如看清前行的路,咱们自己的日子这么过,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道理其实也差不多。

中国新闻网——《经济观察: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的五大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财经   中国经济   意外   原因   经济   焦虑   美国   数据   下半年   市场   通胀   能力   鲍威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