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讲了5遍还错,你是不是根本没长脑子?”当第N次听到这句话,上四年级的小宇“啪”地把笔摔在桌上:“我就是笨!再也不学了!”
孩子说“学不会”的瞬间,藏着的不是偷懒,而是被挫败感淹没的绝望。比起“加油”“你能行”的空洞鼓励,这三个家庭的做法,藏着帮孩子重拾信心的密码。
一、把“大目标”拆成“踮脚就够到的小台阶”
“数学考38分那天,儿子把试卷揉成一团塞床底。”南京的周姐说起这段经历,至今心疼。
她没骂孩子,而是翻出试卷逐题分析:“这20道题里,你看,选择题前3道是基础计算,你都对了;填空题第5题,只是把‘厘米’写成‘米’,不算不会……”
最后算下来,真正“完全没思路”的只有4道题。周姐画了张表格:“我们先攻这3道基础题,每天练2道,3天就能搞定,敢不敢试试?”
孩子半信半疑答应了。当第3天顺利做出所有目标题时,他突然抬头说:“妈妈,好像也没那么难。”
关键:信心不是凭空来的,是从“我做到了”的小事里长出来的。把“考及格”变成“今天搞定3道题”,让孩子在一次次小成功中积累底气。
二、不盯“分数”盯“进步”,让孩子看见自己的“成长轨迹”
“从‘全班倒数’到‘中游’,我家靠的是一本‘进步笔记本’。”济南的张先生分享道。
儿子上初二时英语总不及格,他让孩子每天在本子上记一件“今天学会的事”:
- 3月12日:记住了5个水果单词;
- 3月15日:能听懂简单的问路对话;
- 4月2日:作文里用对了“because”句型……
第一次月考,英语还是没及格,但儿子翻着笔记本说:“爸,我其实学会了不少东西。”
张先生趁机说:“你看,这些不是进步吗?就像攒零钱,慢慢攒就多了。”现在,那本笔记记了满满300多条,孩子的英语已经稳定在80分以上。
真相: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往往来自大人的目光。当你盯着“错了多少”,他看到的是“我不行”;当你看见“学会了什么”,他才会相信“我能行”。
三、允许孩子“暂时不行”,父母的“兜底”是信心的最后防线
“我女儿说‘不想学钢琴’时,我跟她说‘可以放弃’。”成都的李姐的做法有点“反常识”。
女儿学钢琴3年,考级失败后哭着说“再也弹不好了”。李姐没劝“坚持就是胜利”,而是说:“弹不好很正常,妈妈小时候跳绳总绊脚,练了半年才学会。要不咱们先停一周,想想为什么难?”
那一周,她们没碰钢琴,反而聊了很多:“是手指力度不够?还是节奏总错?”最后发现,女儿怕的不是弹不好,是“别人都过了就我没过”。
李姐说:“就算永远考不过级,弹琴开心也值得。但如果是怕失败,我们可以练到‘不怕考砸’为止。”
后来女儿重新练琴,虽然还是没考过级,却爱上了弹唱,说“原来不用为考级,也能好好学”。
核心:孩子最怕的不是失败,是“我失败了就不被爱了”。当父母说“就算不行也没关系”,反而能卸下他的心理包袱,生出“再试一次”的勇气。
比“重拾信心”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相信“我值得被爱”
其实,每个说“学不会”的孩子,都在偷偷喊“帮帮我”。他们需要的不是“你必须变强”的压力,而是“就算暂时不强,我也陪你”的安全感。
就像一位教育学家说的:“信心的本质,是相信‘我有价值’——不管考多少分,不管会不会做题,我都值得被喜欢、被期待。”
下次孩子再说“我不行”时,别急着反驳。蹲下来告诉他:“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学。就算一直学不会,你也是爸妈的宝贝。”
这句话,才是帮孩子找回信心的“万能钥匙”。你家孩子有过“不想学”的时刻吗?你是怎么帮他的?评论区聊聊~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