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旧时在吉林城通常俗称为“八月节”,此称呼至今仍未彻底退出坊间口语。
大凡中华传统节日,多与农业文明有着极深的渊源,就说这八月中秋乃是开启吉林城开镰收割庄稼的序幕,故而农谚中也有“七月十五看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的说法。秋收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所谓人多好干活,准备农忙,人手自然要齐备——不知是否出于这个考虑,序幕徐开的中秋节,各家各户必定要团团圆圆地聚拢齐整。旧时节,即便衙署商号、店铺工坊若非急事当前,都不会不识趣地占用中秋赶工——即所谓“宁留一秋,不留中秋”。民国版《永吉县志》也记载道:中秋节……是日阖族聚食不出外,曰过团圆节。
为蓄积体力,中秋的团圆饭会准备两样高热量吃食:月饼和鲜果;为免生变数,一些人家也会摆供拜月。只不过有仪式就难免有禁忌——传说月亮为太阴星,这又催生出“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
说到中秋节的禁忌,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听邻居老年人说过满族还是蒙古族不吃月饼。这个说法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元朝末年,蒙古统治者横征暴敛,实施各种压迫政策,令中原大地民不聊生,纷纷酝酿起义抗争。传说当时,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就积极策动民众、义士,准备起事。因当时过中秋吃月饼是汉人习俗,为避开蒙古人盘查,刘伯温定计在月饼内夹藏“八月十五杀鞑子”纸条,传递中秋节起义的讯息。
由于“鞑子”泛指北方民族,月饼又与农民起义存在关联,故而老人们口中就有了不吃月饼,甚至不过中秋的说法。他们说这一说法并非吉林独有,在关内关外均广为流传。可经过后人考证,这种说法并非是满族或蒙古族的习俗,而是晚清时革命志士进行反清宣传时,虚构杜撰出的故事,错被一些人当作集体记忆而已。
事实上生息于吉林地区的各族人们经过融合影响,都有过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旧时在吉林城,售卖含有油糖面食的糕点店铺叫作馃香铺或馃匠铺。每到中秋前夕,北大街的江源永、河南街的福源馆、牛马行的玉茗斋(回族馃香铺)都会加班加点,赶制月饼供应市场。
吉林城的月饼为油脂和面,果仁、白糖、青红丝为馅、烘烤而成的京式月饼。传统月饼的馅料品种繁多:白糖、豆沙、枣泥、玫瑰、五仁等等。随着口味变化,除了松软酥香的“薄”月饼外,饼皮略松散、表面粗糙、厚而敦实的“翻毛月饼”(广式月饼)也深受群众喜爱。
另外,在旧时,吉林市的一些人家也会利用家中的“饽饽模子”,自己“打月饼”——这种月饼虽没有馃香铺制作的精致,却能在制作过程中让家庭里洋溢出特殊的节日气氛。
今年的中秋节与国庆长假重叠,商铺、集市、展会上的月饼琳琅满目,这其中既有以新兴园等品牌为代表的地产月饼,也有外销至吉林市的苏式月饼、广式月饼,甚至还有近年来人气渐长的“冰皮月饼”,人们走亲访友少不了购买一些作为礼品。在当下健康饮食的风潮下,至于有多少人能如几十年前那样,细嚼慢咽,连吃几块入腹,就不得而知了。
图片均取自互联网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