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中国对关键矿产管制是把双刃剑,一击难复原的战略武器

信息来源:
https://www.reuters.com/markets/commodities/china-can-only-fire-big-gun-refined-metals-restrictions-once-2025-10-14/

当中国商务部宣布扩大对稀土、锂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时,西方国家的反应在意料之中——从政府到企业,几乎所有人都开始重新审视他们对中国精炼产能的深度依赖。但这次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中国这一招式的威力或许只能发挥一次。在高度全球化的矿产供应链中,出口管制犹如一把双刃剑,刺向对手的同时,也可能反噬自身。

数据清晰地勾勒出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控制着全球约百分之七十的稀土矿开采,以及百分之八十五至九十的分离精炼产能,重稀土精炼量更是超过百分之九十五。在锂、钴、石墨等其他关键矿产领域,中国的精炼产能同样占据全球百分之七十左右的份额。这种压倒性优势并非源于资源禀赋——全球稀土储量中国仅占百分之三十七,较此前的百分之四十八已有明显下降,而越南、澳大利亚、俄罗斯和美国的储量占比均在上升。

真正的壁垒在于精炼环节。稀土元素通常以极低浓度存在于复杂矿石中,与钍等放射性元素共生,提取分离过程需要高水平的溶剂萃取专业技术。这一过程不仅技术门槛高,且会产生大量废水和粉尘污染。中国愿意承受环境代价,投入数十年时间完善工艺流程,建立起庞大的产能规模,最终使得在华建设精炼厂的成本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澳大利亚主要稀土生产商莱纳斯的冶炼成本约为中国包头矿的二至三倍,这种成本差异使得西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

然而,这种垄断地位的维系依赖于持续的市场需求。中国锂、钴消费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五点九和百分之四十二点八,稀土消费占比达百分之五十七。一旦切断对西方的供应,不仅会失去重要市场,更会刺激竞争对手建立替代产能,最终导致中国自身产能过剩,价格体系崩塌。

西方的破局路径与时间窗口

面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威胁,西方国家并非束手无策。关键矿产的原矿石资源并不稀缺,全球分布相对广泛。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快速建立起可行的精炼产能。美国五角大楼已宣布采购高达十亿美元的关键矿产作为战略储备,直接投资本土精炼产业。欧盟推出数百亿欧元的关键矿产价值链建设计划,旨在通过"资讯共享"和"协同融资"促进供应链多元化。

日本的经验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过去十年间,日本通过投资海外矿产、开发替代材料和减少稀土用量等技术创新,将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从百分之九十降至百分之五十八。这一转变证明,虽然过程漫长且成本高昂,但技术突破和产能重构并非不可能实现。

当前西方面临的核心困境在于时间和成本。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稀土精炼厂需要数年时间,初期运营成本可能数倍于中国同类设施。但如果中国真正切断供应,造成国防和高技术产业的实质性危机,西方政府将别无选择,只能不惜代价投入资金和资源。在国家安全面前,财务考量退居次要位置。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欧洲各国已在稀土产业链布局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尽管进度缓慢,但方向明确。

更为关键的是技术创新的潜力。部分企业正在研发锰基磁性材料等替代品,虽然当前实验室成本极高,但一旦实现量产突破,将从根本上改变对稀土的依赖格局。此外,循环经济和回收利用技术的发展也在逐步降低对原生矿产的需求。

地缘博弈中的双输陷阱

中国频繁使用出口管制工具的根本动因是政治性的。在与美国的贸易战中,关键矿产被视为重要筹码,用以改善谈判地位并反制美国的技术封锁。但这一策略存在明显的自我矛盾:越是强化出口限制,越会加速西方国家的"去中国化"进程。

托克集团首席执行官理查德·霍尔图姆在伦敦金属交易周研讨会上的发言切中要害:"如果只是把东西埋在地下,就无法保障国家安全。"矿物加工能力才是真正的战略资产。这一观点正在西方决策层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推动各国向金属精炼领域投入更多资金,并提供补贴以维持本土精炼厂运营,即便它们在当前价格下无法与中国竞争。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尽管美国和欧洲努力实现多元化,但部分关键矿产的供应集中度在过去几年仍有所加剧。全球前三大生产国在铜、锂、镍、钴、石墨和稀土等矿产精炼环节的平均市场份额高达百分之八十六。这种高度集中既带来规模效益,也蕴含巨大的地缘政治风险。中国若真正实施供应切断,短期内将对西方产业链造成毁灭性打击,但中长期后果是催生一个分裂的全球市场:一边是成本更高但更安全的西方供应链体系,另一边是价格低廉但受政治约束的中国体系。

这种分裂对双方都无益处。西方将承受更高的工业成本,削弱制造业竞争力;中国则会面临产能过剩和市场萎缩的困境,其在精炼领域数十年积累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将逐步被侵蚀。更严重的是,全球绿色转型和能源变革所需的关键矿产供应将因地缘政治因素而变得更加昂贵和不稳定,最终损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

当前的局面呈现出一种悖论:中国手握强大的供应链武器,但真正发射这一武器的次数可能只有一次。在全球化深度交织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切断供应链来获取战略优势的做法,都可能引发不可逆转的产业重构。理性的选择或许不是挥舞大棒,而是在保持市场开放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巩固竞争优势。毕竟,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没有永久的垄断,只有持续的竞争与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6

标签:财经   路透社   双刃剑   管制   中国   矿产   武器   关键   战略   精炼   稀土   美国   产能   全球   成本   百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