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担心稀土卡脖子了?一个华裔科学家,帮他们搞了无稀土磁铁

稀土在地壳里不算少见,却成了全球高端制造的“硬骨头”。

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到军机雷达,只要是需要强磁的关键设备,都离不开含稀土的永磁体。

长期靠外部供应稀土的美国,最近传出消息:一位华裔科学家搞出了不用稀土的磁铁技术。这到底是真能解开稀土牵制的死结,还是暂时缓解焦虑的“安慰剂”?

稀土为啥成了“卡脖子”的关键

稀土的重要性不在“稀有”,而在独特磁性能:人类现有的最强永磁体,核心成分少不了钕、镝等稀土元素。

正因如此,稀土成了现代工业的“隐形骨架”:一辆新能源车要装几十块稀土磁体,一架先进战机的雷达得用几百公斤稀土材料。

谁攥住稀土的加工和供应,谁就握有高端制造的话语权。

全球稀土产业分工明确:美国、澳大利亚能开矿,但分离提纯、磁体制备大半集中在中国。

全球92%的稀土分离产能在中国,高端钕铁硼磁体生产,中国占超90%市场份额。

这种格局让美国很被动:本土矿石得运到海外提纯,再拉回加工,供应链一波动,军工、汽车等核心产业生产就可能停摆。

美国试过重启旧矿、拉盟友搭供应链、给企业补贴,却因缺技术经验,短期内难突破。

也正因此,任何“无稀土磁体技术”的出现,都格外引人关注。

七十年没搞定的技术

美国寄予希望的无稀土磁体,核心是“氮化铁磁体”。这技术1950年代就被发现,用铁和氮就能做,磁性能接近稀土磁体,却长期登不上工业舞台。

早年间,它仅用于锅具、冰箱贴等日用品,温度超150摄氏度就氧化退磁,氮铁比例差0.1%磁性能就暴跌。

过去几十年,全球企业试推商业化,实验室能做几克样品,量产良率却不足10%,全都折戟。

打破僵局的是华裔科学家王建平,他在中国读完本科和博士,学纳米磁性,2002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教后,就死磕“氮化铁稳定量产”。

花8年反复调试工艺:用纳米级铁氧化物当原料,精准控制气体流量换氧为氮,再高压压出稳定晶体结构。

2010年终于证实,改进后的氮化铁磁体能比肩部分稀土磁体,工作温度提至200摄氏度。

2013年,他以实验室为基础创办Niron公司推产业化,早期靠大学资源和少量政府资助维持。

2023年,其“清洁地球磁铁”入选《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发明,通用汽车、Stellantis等车企投钱,美国能源部给了税收抵免。

2025年9月,Niron在明尼苏达州的新厂动工,计划2027年初投产,设计年产能1500吨。

绕不开的质疑

从实验室到量产的距离远超预期,围绕这项技术的质疑从没断过。

最受关注的是Niron产能规划:从早期“年产1吨”,到“5吨试点”,再到“2027年1500吨”,频繁变动让外界对技术成熟度存疑,若真突破量产瓶颈,为何目标反复调整,且跨度这么大?

更受争议的是王建平的双重身份:他既是核心研究者,又是公司创始人,外界质疑,这种身份叠加下,技术宣传可能带商业融资考量。

毕竟公司早期靠政府资助和大学资源,2023年获车企投资后才具备扩产基础,“技术突破”的宣传难免掺着企业发展需求。

这些质疑并非无据:Niron至今未公开车规级磁体完整测试数据,仅提“入选《时代》发明”和“车企合作”,对量产良率、长期稳定性等关键指标语焉不详。

美媒的“解药”炒作

而且美国媒体对这项技术的宣传,从一开始就带强烈情绪倾向。

部分美媒直接称氮化铁磁体是“稀土卡脖子的解药”,宣称其磁性“超越所有中国稀土产品”,耐高温性更优,还强调“原料是铁和氮,中国无法垄断”。

炒作背后是明确的政策诉求:有美媒建议特朗普政府“拿出中国建稀土产业的决心”,投数千亿美元加速技术商业化、抢占市场。

更耐人寻味的是,报道提“中国可能低价倾销稀土,扼杀氮化铁磁体”,看似提醒防范,实则暴露焦虑,担心这项未成熟技术扛不住现有稀土产业竞争。

但炒作本身矛盾:一边渲染技术“颠覆性”,说能解依赖;一边呼吁政府投巨资,暗示需外力强推。这说明美国舆论对技术实际能力也没共识,“解药”更像缓解焦虑的话术。

量产难在哪?

抛开炒作,氮化铁磁体量产落地,面临不少实际障碍。

性能稳定性是第一道坎:实验室说能扛200摄氏度,但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工作温度可能超250摄氏度,还得扛振动、湿度变化。

行业测试显示,氮化铁磁体在模拟汽车环境下跑1000小时,磁性能降15%,稀土磁体仅降3%,车企不敢冒风险用在十年寿命的汽车上。

军用领域更不用提,军机、导弹部件工作温度超300摄氏度,氮化铁根本扛不住,Niron至今没申请军用认证。

量产良率方面,规模化生产时,材料颗粒要控制在十纳米内,氮铁比例误差不能超0.05%,差一点就报废。

Niron试点厂年产5吨,却没公开车规级产品良率,外界猜大规模生产时良率可能不足60%。

产能规模方面,全球每年需20万吨稀土磁体,就算Niron2027年满产1500吨,也只够全球0.75%需求,连美国本土需求的3%都不到,短期内撼不动市场格局。

并且更关键的是,美国也没单押氮化铁,艾姆斯国家实验室2022年研发的锰铋磁体,虽称高温性能更优,2025年仍未实现小规模量产,同样卡在良率上。

比技术更难的:造不出的产业生态

美国想靠无稀土磁体破局,却忽略了关键:稀土产业优势不是单一技术领先,而是全产业生态闭环能力。

中国企业握有439项稀土萃取独家专利,2025年全球新增稀土专利中中国占82%,独创工艺让稀土磁体抗退磁能力比海外高30%、成本低42%。

江西赣州形成上千家企业的稀土集群,从开矿到回收协作高效,企业间距不超50公里,物流和协作成本极低。

美国想复制,却缺高端成型设备,得从海外进口;配套化工原料不足,部分材料要长途运输。

还有技术工人培养,稀土分离和磁体制备是细活,工人得练两年才能上手,能凭经验把杂质控制在百万分之一以下。

美国新建稀土厂的工人多没经验,培训18个月操作精度仍不够,曾因失误停产。

2025年10月,中国将稀土开采、冶炼到磁材制造的全链条技术纳入出口管制,美国更难了,就算掌握无稀土磁体技术,想搭配套生产线,也没地方学成熟技术,只能从零摸索。

行业分析称,美国要实现稀土供应链自主,得投超万亿美元、花10到15年,可目前政府每年稀土补贴仅几亿美元,企业怕不赚钱不敢投,这条路难上加难。

结语

回到开头的问题:美国真能靠无稀土磁体摆脱稀土卡脖子吗?目前看,难。

王建平的氮化铁技术虽将工作温度提升至200摄氏度,让无稀土磁体具备工业化可能,但仍需突破稳定性、良率等瓶颈,短期内难形成足够产能。

围绕它的产能争议、身份质疑,以及美媒的夸张炒作,更说明这项技术还没到“改写格局”的阶段。

稀土产业竞争,本质是生态比拼,中国几十年攒下的技术、集群、人才优势,不是一项实验室技术能撼动的。

美国想打破格局,不光要突破技术,还得建完整生态,这得靠时间、钱和经验堆。

至少未来5到10年,稀土还是影响全球高端制造的关键,无稀土磁体的出现,更像一场新竞赛的开始。

比的不是谁先搞出技术,而是谁能更快把技术变成成熟产业能力,谁能在炒作之外,踏实解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每一个具体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8

标签:科技   稀土   美国   磁铁   华裔   科学家   担心   磁体   技术   氮化   中国   量产   摄氏度   产业   磁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