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由日本蓄谋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由于清朝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和战争指导上的失败主义,这次战争终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在中国近代史的前八十年当中,清政府领导了五次大规模的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战争。这五次反侵略战争的结局是相同的,最后都是以中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而告终。其中,甲午战争失败所造成的影响最为深远。这次战争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沦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甲午战争的爆发,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它是日本明治政府长期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产物。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以实行对外侵略扩张为基本国策。日本的侵略矛头,主要是指向中国。为此,明治政府进行了长期的扩军备战活动。1870年开始推行军制改革,实行全民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1874年侵略台湾受挫后,明治政府深感海军力量不足,向英国订购了扶桑号、金刚号、比睿号三舰,以充实海军。1886年,发布海军公债令,开始实施第一期三年造舰计划。1888年,中国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后,明治政府以北洋舰队为目标,又提出了庞大的第二期五年造舰计划。并先后向英、法两国购买了六艘大型新式战舰。到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采取欺骗手段,诱使清政府派兵入朝,从而为大规模出兵朝鲜制造借口,以促成中日直接开战。与此同时,还在外交上一面欺骗、麻痹清政府,以使清政府相信和局可保;一面则分化、拉拢西方列强,以使列强默许、支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
甲午战争历时八个月,中国屡遭挫败,日本也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已经精疲力竭。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战争在朝鲜半岛及其海面进行。先后进行了丰岛海战、成欢陆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第二阶段从9月18日至11月22日,战争在鸭绿江北岸和辽东半岛进行。主要进行了鸭绿江防之战、金旅之战。第三阶段从11月23日至1895年3月29日,战争在辽东、辽南、辽河下游、山东半岛及澎湖岛进行。主要有辽东之战、辽南之战、辽河下游之战和威海卫之战。
经过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暴发户。日本向战败的中国索取赔款库平银二亿两,再加上赎辽费三千万两和威海卫日军守备费一百五十万两,共计二亿三千一百五十万两,约合三亿四千七百二十五万日元。另外,还从中国掠夺了大量的战利品,包括舰艇、轮船、军港设备、机器、枪炮、弹药、金银、粮食等等,粗略计算,其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才八千万日元。这次战争掠夺,使日本发了大财。日本前外务大臣井上馨踌躇满志地说:“在这笔赔款以前,日本财政部门根本料想不到会有好几亿的日元……所以,一想到现在有三亿五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或私人都顿觉无比地富裕。”(《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注:日本政府以“库平实足”、英镑支付等名义,强迫清朝政府实际支付的赔款数为二亿六千万两,约合三亿九千万日元,而不是三亿五千万日元)
日本第一次真正地尝到了发动侵略战争的甜头,更加刺激了它对外扩张的野心。从此,日本政府便大力扩张军备,为发动新的战争而作准备。早在马关议和期间,日本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即提出,以“扩大利益线,称霸东洋”为目的,把师团编制加以扩大,以便作为战略单位使用。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后,参谋本部制定了打败俄国远东军队的扩军计划,把师团的建制翻一番,即在原有的六个师团(近卫师团除外)的基础上再增加六个师团,并扩大炮兵和骑兵,使之成为能够适应近代化战争的军队。海军大臣西乡从道也提出了庞大的扩充海军的计划,“其目标是要在德国或法国同俄国联合起来时,用以击沉这两个国家能够联合派到东方来的舰队”([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中译本)。日本从中国所取得的偿金,用于陆军扩充费为五千七百万日元,海军扩充费为一亿三千九百万日元,临时军费为七千九百万日元,发展军舰水雷艇补充基金为三千万日元,共三亿零五百万日元,占赔款总数的八成五。
根据《马关条约》第六款规定,中日两国还进行了通商行船条约的谈判。谈判历时一年,双方于1896年7月21日签订了《中日通商行船条约》。条约规定,日人在中国已开及日后约开的通商口岸有设立工厂企业的自由。本来,通过《马关条约》第六条,清政府已经为日本新开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商埠。在这次谈判中,中国方面提出对日人所开工厂征百分之十的内地制造税,而日方又以此为要挟,胁迫清政府增辟天津、上海、厦门、汉口四处租界。在日本工商界看来,以制造税而换取四处租界的设立,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成功。因为这样一来,日本在中国取得了八处专管租界的设立权,比英国还多三处,“已达一百万锭并仍在駸駸(qīn)发展中的各纺织公司的棉纱等各种产品,将滔滔不绝地流进这个巨大市场”。因此,甲午战争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跳板”。“由于巨额赔款的流入,一面进行以扩充军备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另一方面获得了采用金本位制的资金,也就拿到了参加以伦敦为中心的国际金融市场的通行证。日本资本主义依靠地理上靠近中国和拥有较多的专管租界,取得了比欧洲列强更为有利的条件,登上了开拓中国市场的新旅程”([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上册》中译本)。
日本的企业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1892年,日本全国有工厂2,767家,其中使用动力的工厂987家,共有31,916马力;而到1896年,工厂数便增到7,640家,其中使用动力的工厂发展到3,037家,共有64,429马力,翻了一番还多。经济力量也大为增强。1893年,日本全国共有703家银行,资本约1.1亿日元。而到1898年,便增到1,752家,资本3.8亿日元,差不多翻了两番。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从中国的赔款中拿出57.9万日元用来发展钢铁,并建立了八幡制铁所,扩大炼钢计划,预计1896年实现年产18万吨钢的目标。1898年底,农商大臣曾弥荒助为取得廉价的铁矿石,曾计划向中国贷款,以租借中国的大冶矿山,但未成功。这是日本企图通过资本输出而获得利权的最初尝试。后来,日本政府便逐步确定了“以国家资本为中心而进行资本输出这种日本式的特殊的帝国主义政策”([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中译本)。
甲午战争后的日本街市
对日本来说,占领台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日本首先垄断了台湾利润最大的樟脑业,使台湾总督府财政从日本财政中独立出来。台湾殖民政权又实行所谓“无主地”国有化和进行强制性购买土地,对台湾实行资本扩张,并增加税收对台湾人民进行敲骨取髓的压榨。连台湾民政长官后藤新平也不得不承认,从台湾民众的纳税能力来看,其负担太沉重了。日本学者指出:“在台湾内部已经萌发的独自发展的基础,已经被这种征服性的掠夺摧毁了。”([日]石井宽治《日清战后经营》)台湾完全成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商品和原料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占有台湾使日本有了南进的基地。早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前,山县有朋即向睦仁奏称:“我国应以本次战争为机取新领地于海外。果如斯,则为其守备必须扩张军备,更何况欲乘连捷之势趁机成为东洋盟主者乎?盖以往军备皆以维持主权线为本,然若欲使本次胜利不致徒劳无效并进而为东洋盟主,则须谋取利益线之扩张。”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后,睦仁授意伊藤博文:“(辽东)半岛不必急取,此次战守已通晓其地理人情,为时不远,或从朝鲜或从某地再战之期仍将来临,彼时取之亦可。”([日]井上清《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中译本)日本的北进和南进虽有缓急之分,但对大陆的扩张政策却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
日本资本主义以战争为契机而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发展以扩军备战为动力,使日本迅速走向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于是,日本开始成为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它多次发动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最后终于遭到彻底的失败。可见,甲午战争的胜利也为日本的最后失败埋下了伏因,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最终败亡的起点。
甲午战后日本的崛起,改变了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国际形势的基本格局是英、俄的对立和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桎梏。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而为亚洲强国,开始挤进了列强的行列。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沦为受列强支配、宰割的对象。
本来,在远东的争衡中,英国是占据上风的。可是,甲午战争后,俄国和法国都加强了它们在远东的侵略活动,德国开始参加远东地区的争夺,美国则先是兼并夏威夷和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继而提出独立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所有这些,都是对英国在远东传统优势地位的挑战。于是列强在远东地区的角逐日趋激烈,预示着一个更加动荡不安的时代的到来。
谢瓒泰创作的晚清《时局图》漫画。图中熊代表俄国,狗代表英国,香肠代表德国,青蛙代表法国,太阳代表日本,鹰代表美国。图中清朝人物,一个手举铜钱代表搜刮民财的贪官。一个搂住女人,代表不顾民族安危,寻欢作乐。还有一个昏昏似睡者,手中拉着网绳,网中二人,一人念着“之乎者也”,另一人在马旁练武,揭示昏聩无能的清政府用文字狱、八股文等手段压迫思想自由,愚弄、奴化人民。原图有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