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工智能(AI)是越来越聪明了,可您知道它有多“费电”吗?训练一次大型AI模型,那电费账单能吓死人,简直是个“电老虎”!
就在大家为这能耗发愁时,瑞士科学家想了个“奇招”:既然人脑那么高效省电,为啥不直接学它造电脑?
嘿,他们真用咱们的皮肤细胞,“种”出了能算数的“活电脑”,据说能耗只有传统电脑的百分之一!
这科幻片里的玩意儿,真要成真了?
咱们现在的生活,离不开手机、电脑,更离不开背后那些越来越“聪明”的人工智能。
聊天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推荐等,这些AI本事是大,可您想过没有,它们得靠啥运行?靠的是数据中心里一排排嗡嗡作响的服务器!
这些服务器处理海量数据,尤其是训练那些复杂的AI模型时,那耗电量,说出来吓您一跳,动不动就是兆瓦级别!
这个用量相当于成千上万个家庭同时开空调的用电量。数据中心,都快成新时代的“电老虎”了,电费账单看得人心惊肉跳。
就在科学家们为这“能耗危机”挠头的时候,有人灵光一闪:等等,咱不是有个现成的榜样吗?人脑!
您想想,咱们的大脑,处理信息、学习思考、指挥身体,多复杂的事儿啊!可它一天下来才用多少电?说出来您可能不信,大约就20瓦!相当于一个节能灯泡的耗电量。
这效率,简直是把硅芯片电脑甩开十万八千里。
“既然人脑这么高效,为啥不直接模仿它,甚至就用它的‘材料’来造电脑呢?”这个大胆的想法,在科幻小说里早就有了。
如今,瑞士一家叫FinalSpark公司的科学家们,真把这想法从纸上搬进了实验室!他们用的“原材料”是啥?说出来您可能更惊讶,是普通人捐献的皮肤细胞(据说还是从日本诊所买的)。
科学家们用现在很厉害的生物技术,把这些皮肤细胞“变”回干细胞,然后再引导这些干细胞发育、生长。
长成啥样呢?长成了小小的、一团团的“类器官”。这“类器官”听着玄乎,说白了,就是在实验室里用细胞“种”出来的微型大脑组织,里面有神经细胞(神经元)和辅助细胞。
这还不是最神的。科学家们给这些在培养皿里生长的“小脑花”接上了电极,就像给它连上了电线。然后,他们尝试输入简单的信号,比如模拟键盘按键。
您猜怎么着?这些“小脑花”还真有反应!它能接收电信号,也能“吐”出电信号,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就能看到类似脑电波的波动。
这就意味着,这些用皮肤细胞“种”出来的活体组织,真的能进行基本的“计算”活动了!
科学家们给这种新玩意儿起了个名字,叫“湿件”(Wetware),因为它不是冰冷的硅“硬件”,也不是虚拟的“软件”,它是活的、湿漉漉的生物组织构成的计算机!
这可是计算技术的一个全新里程碑。
这种“活体电脑”最大的杀手锏是什么?就是开头说的,超级省电!
想想人脑那20瓦的能耗,这些“小脑花”虽然比不上完整大脑,但原理类似,能耗比起传统硅基服务器,那真是九牛一毛。
FinalSpark的创始人之一,弗雷德·乔丹博士就展望,未来的数据中心可能摆满这种“活体服务器”,处理AI任务时,电费能省下天文数字!
科学家在制造来自人类皮肤细胞的生物计算机
这对解决当前AI发展最大瓶颈的能耗问题,简直是革命性的思路。
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这些“小脑花”干活时,还表现出点“个性”。
科学家们发现,当你快速连续地给它输入信号(比如模拟快速按键),它干着干着会突然“罢工”,没反应了!
这感觉就像它“累”了,需要歇会儿。更诡异的是,当这些“小脑花”生命走到尽头(目前实验室里最长能活4个月左右),快要“死”的时候,它们常常会先来一阵剧烈的“回光返照”,比如活动突然猛烈爆发一下,然后才沉寂下去。
过去四年里,研究人员记录了大约1000到2000次这样的“个体死亡”事件。连科学家自己都承认,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他们还没完全搞懂!
这种神秘感,反而让人猜想:这些生物计算机,是不是真有点硅片电脑没有的“灵性”?比如能学习、能适应环境?毕竟,活细胞本身就拥有这些潜力。
不过,养这么个“活电脑”,可比养电子设备麻烦多了!
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让它活下去? 传统电脑,插上电就能跑。这“湿件”可不行,它是活生生的细胞组织,得“吃饭喝水”!
它需要持续的营养液供应,维持合适的温度、湿度等环境。
最要命的是,这些实验室培养的“小脑花”没有血管系统,不像咱们的大脑有血液源源不断输送养分和氧气。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神经技术专家西蒙·舒尔茨教授就点出了这个关键挑战。
目前,科学家们想尽办法,也只能让它们存活几个月(4个月已是很大突破),然后就得“更新换代”。
这就引出了一个让人心里直打鼓、甚至有点脊背发凉的问题:用活生生的人类细胞(虽然只是皮肤细胞诱导来的神经细胞)来做计算,这些细胞在“工作”甚至“死亡”的过程中,算不算在“经历”什么?它们会不会有一丁点“感觉”?
虽然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目前这种简单程度的类器官绝对没有意识,更谈不上痛苦,但这种做法本身,触碰到了伦理的敏感神经。
看着它们一次次“生”与“死”,只为做实验,难免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尊严。
乔丹博士描述他们处理“死亡”的方式很冷静:“这很可悲,因为我们必须停止实验,了解它死亡的原因,然后我们再做一次。”
舒尔茨教授也说:“我们不应该害怕它们,它们只是由不同材料制成的计算机。”
这种冷静的科学态度,能打消所有人内心的疑虑吗?随着技术发展,如果未来这些“小脑花”变得更复杂、更像真实大脑,这个伦理问题只会越来越尖锐。
瑞士这项“活电脑”研究,确实为解决AI的“电老虎”问题开了条新路,潜力巨大。
全球其他地方,像澳大利亚、美国的团队,也在用类似技术让脑细胞打游戏、研究老年痴呆症,进展不断。
但咱们也得清醒点!专家们说了,这技术还在“婴儿期”,养“脑”难、理解难、规模小,短期内甭想用它取代咱的手机电脑。
它更可能先在特定领域发光发热,比如当个省电的AI“小助手”,或者帮科学家攻克脑部疾病。不过,这项技术最狠的地方,是逼着咱们重新琢磨。
人到底是啥?意识打哪来?当实验室里用咱们的皮肤细胞“种”出能算数的“小脑花”,这算不算在创造一种新的“生命”形式?用它来干活,哪怕是为了省电、治病,这事儿到底值不值?边界在哪?
这些问题,可比技术本身更烧脑,也更需要咱们所有人好好想想。科技这把刀,用好了造福人类,可刀刃的方向,得咱们自己把握准了。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