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为何频繁走访本地企业?其中的苦可能只有洛阳/河南人才懂!

近年来,洛阳市领导频繁走访本地企业,深入了解他们的运营状况和发展需求。比如就在昨日,洛阳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当地轴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并了解企业困难,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类似的走访活动在洛阳已成常态,显示出地方政府对企业发展的高度关注。

然而,洛阳如此重视的背后,有一个可悲的故事。

例如,中铁隧道局集团曾长期在洛阳设厂,2017年整体搬迁至广州。这一决定背后,是广州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密集的人才储备以及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样,中石化洛阳工程有限公司于2020年迁往广州,依托珠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能够更高效地对接国际供应链,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

中航锂电则在2015年迁至常州,常州依托其新能源产业的集群效应,形成了从锂矿到电池材料的“15分钟产业圈”,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并提升了研发效率。

这些企业的外迁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产业链协同能力不足成为关键痛点。洛阳作为内陆城市,相较于沿海地区,缺乏上下游企业密集的产业生态。例如,中航锂电迁至常州后,得以快速融入长三角新能源产业链,而洛阳则失去了这一核心节点。其次,人才集聚效应不足也是一大短板。广州、深圳等城市拥有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撑。中铁隧道局迁至广州后,不仅能够就近吸引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人才,还能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型基建项目,进一步拓展业务版图。

此外,政策环境和成本考量也是企业外迁的重要原因。洛阳的物流成本较高,部分企业难以承受长期运营压力。例如,中石化洛阳工程公司迁往广州后,能够更便捷地进口中东原油并出口成品油,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同时,沿海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更大,税收优惠、融资便利等条件也更具吸引力。

面对这一趋势,洛阳及河南全省近年来逐步加强了对本地企业的服务与支持。政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完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努力为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发展空间。例如,洛阳正在加快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园,推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带规划,同时探索与深圳合作的“飞地经济”模式,尝试通过跨区域合作弥补产业短板。此外,洛阳还加大了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依托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吸引技术型人才回流,为本地企业注入创新活力。

留住企业,归根结底是要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如今,洛阳正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和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布局,努力打造一个更具活力的产业生态。通过完善产业链、提升人才吸引力、优化政策环境,洛阳希望在未来能够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的企业,共同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不仅是洛阳的选择,也是整个河南乃至中部地区实现经济转型与腾飞的关键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5

标签:财经   洛阳   河南   频繁   人才   企业   广州   产业链   常州   产业   政策   中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